1990年3月243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90、3

#期號:0243

#專欄:科學新粹

#標題:科學新粹

#作者:翁寶山譯  郭中一  曹培熙譯  彭宗仁譯  潘國才譯  謝明勳譯  周大新譯 

彩色相機拍攝核子滲漏快照

奇怪的旋轉效應

兩個原子做成的穿隧二極體

大陸冰層顯示氣候變暖的趨勢

星象圖協助天文望遠鏡找尋星體

尋找最佳的固氮植物

磷方烷突破了傳統化學理論
  

圖一:早竹內的實驗裝置

圖二:左右旋造成的重量變化

:掃描穿隧顯微鏡上,小到只有一個原子的針尖,和樣品上一個原子間,有電流流通。四條曲線中,最上方是一般材料中電流隨電壓變化的情形,底下三條則顯示具有窄能階的原子間之穿隧作用。

:拿碳當骰子擲著玩:化學家現在能將碳磷合成許多種類似方塊結構的化合物。

 

 

 

科學新粹


彩色相機拍攝核子滲漏快照

翁寶山譯

目前靠工作人員在核能電廠或地下放射廢料堆,找尋放射性滲漏的工作,不久將可由機器人攜帶特殊的彩色照相機所取代。這種照相機係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所設計的,可在電視機的螢幕上,用彩色顯示輻射。這彩色的影像經轉送至電腦的監測器後,電廠的運轉人員可立即鑑別所滲漏放射性同位素的種類。

正如人類眼球的視網膜,可對於可見光的波長起反應,照相機係使用半導體材料,諸如氟化鋇或鍺,其可對於放射性同位素所發射γ輻射的波長起回應。因此,可鑑別從管路和其他組件所滲漏出放射性核種的種類,並認出電廠內的放射污染。

這種機器人和照相機,係由美國能源部資助而發展的。研究計畫主持人是密西根大學核子工程系韋懿(Wehe)教授。他宣稱,這個照相機是全世界唯一僅有的「真時」γ影像系統。

照相機的主體是用鉛製成的,快門是用鋁製成的,零件儘可能不用鋼製成。鉛和鋁可抵抗γ輻射的損害,並且不易變成放射性污染。因此,在照相機移出反應器廠房後不久,工作人員即可處理照相機。

照相機的設計是針對0.1∼2百萬電子伏的γ輻射,這是核反應器典型的γ輻射能量。有些核種,例如氮的某些核種,其發射的γ輻射能量很高,會穿透照相機而無法受到偵檢。

機器人主要是用於作例行的維護工作。控制照相機,則使用電腦,其軟體適合用於每一區域或設備所預期顯出的γ影像。一旦發現異常現象,會立即提醒並轉告運轉人員。機器人和照相機均由可充電的電池供應電力,並用無線電遙控。機器人行走的沿途均設有充電站,因此可連續運轉達數月之久,才需要和控制人員接觸。

當我們遇到來自鈷-60或鐵-59過量的輻射,我們便知道在管路內累積了活化的腐蝕產物。如遇到過量的銫-137,最好是停機檢查,因為這表示核燃料受損而發生滲漏。

這研究計畫幕後的動機是,防止工作人員進入放射污染環境。工作人員每次暴露於不算太高的輻射,單是防護衣物和複雜的紀錄,便要花費5,000美元。此外,要差派一個工作人員進入反應器,必先停機。每停機一天,損失可達百萬美元以上。

如果發生事故,機器人即可派上用場而進入高輻射區。在顯著的輻射外洩情況下,由於熱中子的照射,靈敏的半導體材料將受損。視輻射量的高低而定,這種照相機仍可運轉數小時至數天。這是極具價值的,尤其是用於嚴重事故,如發生於蘇聯的車諾比電廠。

美國能源部發展這種照相機的著眼點是,配合機器人作反應器的維護和檢查的工作。但也可應用於核燃料再處理廠及放射廢料處置場,故其用途至為廣泛。這種照相機可裝設於放射廢料處置場的大門,以偵測裝載廢料的輻射量,宛如用於飛機場的金屬偵檢器。

如果大量生產,在1990年代的價格,機器人每具約在50,000∼100,000美元之間。

(譯自New Scientist, 7 October, 1989.)

奇怪的旋轉效應

郭中一

1989年十二月,日本東北(Tohoku)大學的早(Hideo Kayasaka)及竹內(Sakae Takeuchi),發表了他們所得到的一個奇怪的實驗結果,如果他們是對的,物理可能因之改寫。

他們發現,如果放置一陀螺儀,令其旋轉軸垂直地表,則其右旋時,重量會減輕,且減輕的量與旋轉速率成正比;左旋時,重量卻全無變化。此中所說的左右旋,指的是自上往下看陀螺儀。

旋轉會造成重量減輕並不希罕,廣義相對論中,當一自由、帶有自旋的粒子通過旋轉的重力場源時,粒子本身的慣性坐標系會被拖帶造成自旋,所以依粒子自旋與重力場源自旋方向的異同,粒子的重量可增可減。

但是奇特之處在於,前述效應所造成重量變化的比例甚微,但在早-竹內實驗中所觀測到的差值比例,約為萬分之一,與前述理論的預期,約有百萬倍的差距。

尤其奇特之處,在於左右旋的不對稱。如果左右對稱的話,左旋造成重量減輕,右旋就該加重才是(前述及其他可想到的重力理論中,與粒子自旋相關項都是線性項)。這是目前所知的任何理論都無法解釋之處。

與竹內文中,對各種可能有的偏差,如磁場和陀螺的動力學特性、空氣的流體性質、磨擦等,都做了詳盡的探討,避去了可能的誤差。

目前物理界對此實驗的看法,首先是懷疑。因為沒有任何理論預測有此效應,且與物理直覺牴觸。但是檢驗論文本身,卻是頗為細緻小心,無法發現任何錯誤,最終的決定,還要更多仔細的實驗加以重複檢證才行。

(附誌:作者感謝吳思曄先生提供資料及討論。)

(圖取自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3(25), 18 December, 1989,早與竹內原論文)

兩個原子做成的穿隧二極體

曹培熙譯

根據美國IBM公司華生研究中心(Watson Research Center
,位於紐約州)的研究,電子器件的尺寸,可以縮小到原子級的規模。該中心的柳因煥(In-Whan Lyo之音譯)和阿福利斯(P. Avouris),製成了一個新的電子元件,叫做「兩原子間的穿隧二極體」,其中一個原子在掃描穿隧顯微儀的探針尖端,另一個則在矽的表面(見附圖上部的示意圖)。在這以前,實驗室裡製成的器件裡,最少含有以百萬計的原子,而積體電路商品中的電晶體,更包含以十億計的原子。

一般材料中,通過的電流隨所加的電壓俱增。柳、阿二人實驗所測出的,則是電壓一直遞增時,電流先增大,後來卻降低,最後又升高。將電流隨電壓變化的情形畫成函數圖時,就會出現附圖裡有峰有谷的形狀。由谷轉變成峰的那段曲線斜率是負的。這種曲線是穿隧二極體的特徵,
而負值斜率所代表的現象,稱為「負值微分電阻」(譯註)。這現象是一些電子器件能作快速開關的原因。柳、阿二人測得的電流數量級約為十億分之一安培,不會因為受到隨時存在的量子雜訊干擾,而影響量度結果。

穿隧二極體是江崎泠於奈(Leo Esaki)在1957年發明的。平常的穿隧二極體和雙原子二極體,都是利用電子穿過位障這一量子效應的產品。一般穿隧二極體中的位障,是半導體器件內的一個薄層;雙原子二極體中,位障與兩原子的能態有關。

孤立原子中的電子能量值很明確,雙原子二極體裡的電流,是這種電子在兩原子間流動所造成的。一般均勻固體中,電子能量值不是這麼明確,而是分布在一個範圍內,所以這些電子不會形成上述特別的電流。這種物質中,只有在特殊狀態下的原子,才能使電子能量分布範圍相當窄
。所謂特殊狀態,包括固體表面的雜質或晶體缺陷附近的原子,因為這種原子受到來自同一物體上其他部分物質的影響少得多,而近似於孤立的原子。掃描穿隧顯微儀探針尖端的原子就屬這種狀態,所以它的能態和孤立原子的相同,具有很窄的能階,而非固體那樣的寬能階。

為了使矽材料中的原子成為近似孤立原子的狀態,柳、阿二人把硼摻入矽材料中。當探針尖端接近矽上面的一些點時,才能測得負值的微分電阻,這種點的範圍大約是十億分之一公尺,它們也就是由硼原子造成窄能階的地方。不同點上測得的電流、電壓關係曲線並不相同,這表示不
同位置的原子處於不同的狀態。用鎢做的顯微儀探針尖端上有矽雜質,它似乎也使針尖原子能階變窄,而促進穿隧作用。

在未來一段短期間內,柳、阿二人建立的技術不大可能有實際應用,因為掃描穿隧顯微儀又大又複雜,而且二極體效應只發生於表面上的少數原子。此外,原子移動時,顯微儀針尖的構造和組成也會改變,而影響二極體效應。不過,這個實驗確實展現未來做成原子規模器件極有可能,至少理論上是可行的。

(譯自New Scientist, 14 October, 1989.)

大陸冰層顯示氣候變暖的趨勢

彭宗仁譯

分析從西藏高原冰河所鑽取的冰層岩心(ice core),發現現今該區的氣候比從前所謂「全新世最大值」(Holocene maximum)時期(6,000∼8,000年前之間)以來任何時期,都更為溫暖。同樣的,中國大陸的中部地區,最近五十年來的氣溫也比過去50∼100年前,高了整整1℃。這項結果的意義非常重要,因為經由電腦模擬的推演,顯示中亞地區很可能是,首先由發生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引起全球溫度上升的地區。

湯普森(Thompson)及其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工作同仁,和中國科學院及哥本哈根大學的學者們,共同研究已經有一段時日(Science, 246:474)。他們從位於戈壁沙漠南端、高度很高的西藏高原上的大冰帽(ice cap)中,鑽取冰層岩心,這些岩心內的有關資料可往回推至最近一次的冰河期內,其年代可能超過十萬年。經由下列二種研究方法,可以獲得岩心內有關過去氣候的紀錄:一、分析岩心內不同層位的塵土含量的變化;二、測量岩心中冰分子裡氧同位素的比例(18O/16O)。

冰層中含塵量的多寡,決定於塵土落下當時氣候的乾燥程度。經由氧同位素的研究,可直接測知當時的平均溫度;因為從海水蒸發的水凝結成冰雪而落下,此冰雪內二種主要的氧同位素間的相對含量,與當初的水之氧同位素間的相對含量有所不同。而此氧同位素間的比值主要與溫度有關,當氣溫越低時,冰中的18O/16O的比值越低。

經由以上二種方法的研究,湯普森和他的工作同仁指出,在最近一次冰期的最後幾個階段,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冷、潮濕且含塵土量較多。這個結果符合了早先的推測,該推測基於一個想法,就是在冰河時期,北半球擴大的冰帽周圍,吹襲著較強烈的風。

在這個最新的研究中,最主要的發現是:最近六十年的氣溫不低於岩心內任何其他時期的氣溫,其中最高值出現在1940、1950和1980年代。漢森(J. Hansen)和美國航空太空總署的同事,最近執行一項電腦模擬實驗,此實驗結果顯示,亞洲大陸的中心地區,很可能是溫室效應下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最先發生的幾個地區之一(Journal of Geophy
sical Research, 39:9341)。

(譯自New Scientist, 25 November, 1989.)

星象圖協助天文望遠鏡找尋星體

潘國才譯

美國巴爾的摩太空望遠鏡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最近完成一幅有史以來最大的天體目錄,記載
18,819,291個星空中發光亮點的位置和亮度。其中包含1,500萬顆星球,其餘大部分是星系。這個數目為從前最大天體目錄的60倍之多。這個名為「導星表」(Guide Star Catalogue)的目的,是供操作1990年升空的赫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用的。此外,導星表也使科學家在尋找像褐矮星(browndwarf,一種昏暗的低質量星球)
這類不常見的星體時,節省不少時間。由於星表中的天體可以當作參考坐標,可以使天文學家迅速找到新發現星體的位置。

這個星表是利用巴洛馬山上史密特式望遠鏡,及設在澳洲的英國史密特式望遠鏡,在1970年代後期,經由八年連續拍攝1477張星空底片整理而成。到目前為止,僅收錄到15等星(較肉眼所能觀察低的4000倍的光度)。而光碟片中則儲存到21等星的資料(比前面的星等還暗250倍)。

科學家打算利用這些資料搜尋發出無線電波、紅外線和X光的來源是那個天體。尤其是1990年美國航空太空總署與西德打算共同發射的羅沙特衛星(Rosat)將會發現許多X光源。

同時天文學家也想利用這些資料,來研究光度會變化的天體如變光似星體(variable quasars)及矮新星(dwarf novae)等。由於將近三分之二的天空,會出現在兩張不同時間拍的底片上,比較這些底片,如果同一天體有不同亮度,就會很容易被發現。

但這份星表有一項缺點:它沒有天體移動的資料。由於天體的緩慢移動,這星表中天體的位置會慢慢變得不正確。科學家估計當赫柏太空望遠鏡發射五年後,星表中10%的天體位置已經移動過遠,而無法用來導引太空望
遠鏡。太空望遠鏡研究所的科學家目前正積極研究1950年代巴洛馬出版的星空底片,希望能藉由比較新舊兩次拍得位置的不同,來計算出天體移動的速度,以便將來能把天體移動資料也納入「導星表」中,就可修正其移動,而隨時得知星體的正確位置了。

(節譯自New Scientist, 7 October, 1989.)

尋找最佳的固氮植物

謝明勳譯

植物生理學家正設法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改善貧瘠土壤的生產量,他們尋找一些可以進行固氮作用,或是能在缺乏水分及養分的環境中生長的植物。

如果能使作物具固氮能力,對那些沒有能力購買肥料以改善作物產量的人而言,將有莫大的助益。全世界的科學家與農民,長久以來都明白植物的重要,但是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開始研究同種作物不同品種間的固氮差異。

1960年代,維也納一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與聯合國食品暨農業組織(FAO)及國際原子能公司合作,發展出可以鑑別最佳固氮植物的方法。研究人員去年首度利用這種方法,測定一些能生長在貧瘠乾旱地區樹木的固氮能力。

直到現在為止,有關固氮作用的研究仍局限在豆科植物。拉丁美洲研究人員對於扁豆(haricot bean)的29種品種進行固氮作用的研究,發現29種品種的固氮能力各有不同,從每公頃25∼165公斤不等。這項研究結果可以幫助農民了解,扁豆的那一個品種具有較高的固氮效率。

類似的研究同樣對歐洲的農民有所幫助。歐洲農民能負擔肥料的費用,所以他們從來不必考慮,那一品種的大豆、苜蓿或豌豆可能具有最佳的固氮效率。然而由於肥料的濫用,從土壤滲漏到地下水中造成的污染,卻帶來了一些問題。尤其是英國東部的農民發現,如果遵守歐洲委員會的規定,則作物產量無法帶來什麼經濟利益;然而,如果他們能好好地利用既存於土壤中的氮肥以及空氣中的氮,則農作物的產量將可帶來一些利益。

在維也納,農產研究中心主任包恩(G. Bowen),已將研究範圍擴展到有關樹木的固氮作用上。聯合國FAO的報告指出,撒哈拉沙漠附近的44個國家中,有35個國家的人口增加率超過他們的農業增加率。50個非洲國家中,已有40個國家曾報導他們的土壤已愈來愈貧瘠、愈腐蝕,而且愈來愈乾燥。世界銀行估計,大約有5,500萬的非洲人正面臨燃料木材短缺的危機。包恩相信相思樹、木麻黃和銀合歡等樹種有足夠的生命力,能抵抗上述惡劣環境,可解決這些非洲人所面臨的危機。

許多植物(例如豆科植物)各有不同的固氮能力。產於非洲布吉那法索(Burkina Faso)的相思樹,它的固氮能力幾乎是產於衣索匹亞同種相思樹的4倍。而當生物技術學家將一種菌根菌──弗蘭克氏菌(Frankia)接種到非豆科植物木麻黃(Casuarina)時,它的固氮能力比平時增加了40倍以上。不同品種的根瘤菌(Rhizobium)和弗蘭克氏菌,它們的固氮效率也各不相同。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植物的固氮效率會受修剪(prunning)影響,不同種的植物各有其適當的修剪時機。以玉米而言,如果將修剪下來的部分翻埋入土壤中,不任意丟棄,將可獲得更大的產量。

精確測定固氮效率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非放射性的同位素氮-15來做標記。我們可以準備兩盆植物,其中一盆種植不具固氮能力的植物,另一盆種植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然後將含有氮-15標記的肥料分別加入兩盆植物的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植株磨碎,測定物組織中所含的氮-15量,不具固氮能力植物的組織中所含的氮-15量,將遠比另一株具有固氮能力的多得多。因為不具固氮能力的植物,所有的氮肥都來自土壤中含有氮-15標記的肥料;而具有固氮能力的植物,卻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氮肥,所以組織內氮-15的含量就遠比不具固氮能力的植物來得少。藉由這種實驗計算不同種植物所含氮-15量的多寡,將可以算出:
植物藉著固氮作用將空氣中的氮固定下來所占的比例。

研究人員正利用類似方法研究各種不同作物,對於鹽分、磷酸鹽以及水的吸收能力有什麼不同,就是希望能找到具有耐鹽、抗旱及耐缺磷的植物種。

1960年代的綠色革命,產生了一些具有高產量的小麥和水稻品種。科學家認為,與其稱這些植物為「高產量」(high-yielding)的品種,倒不如稱為「高回應」(high-responding)的品種來得恰當,因為這些作物只有在
農夫施以大量的肥料時,才會有較高的產量。維也納研究人員做的一些研究,目的無非是想儘量利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些遺傳變異罷了。

(譯自New Scientist, 26 August, 1989.)

磷方烷突破了傳統化學理論

周大新譯

最近西德及英國的化學家,合成了一系列的碳磷化合物。它們具有特異的結構,使目前的化學理論難以合理的解釋。

德國凱斯勞德大學(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瑞吉斯(M. Regitz)的實驗小組,成功製備了一個形狀像骰子的碳磷化合物,他所命名為磷方烷(phosphacubane)。這化合物含有四個碳與四個磷原子,交互排列在一個立方體的八個角上。合成的方法是把三級丁烷基磷化乙炔(t-butylphosphaalkyne),在130℃下加熱65小時。

同時在海德堡大學的蔡耐克(U. Zenneck)的研究小組,也合成了類似的另外四種化合物。其中的一種含有六個磷及五個碳原子,其結看起來像是個有把手的立方體(見圖)。

這兩種立體結構的純碳衍生物倒是已知的,叫做異五稜烷及立方烷(homopentaprismane及cubane),分別在1976及1964年由化學家合成,當時被視為化學合成上的兩大突破性進展。

含磷的化合物不但比僅含碳的化合物容易合成,而且展現出碳化物前所未見的特性。譬如說磷方烷的結構並非完美的正立方體,其上碳原子的鍵角呈94度,比標準的直角略為膨脹。

蔡瑞克同時也製備含有五個磷及五個碳的分子。這個分子有一部分形成三角形排列,使磷原子的鍵角小於50度。在這種情況下電子間的距離甚短,已違反了目前化學鍵結理論所能解釋的規範。

英國沙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尼克森(J.
Nixon)實驗室,也合成同樣特異的化合物,它含有六個磷和四個碳原子。其結構像一個立方體,在兩個邊上各插入另一個原子。還有另一種化學結構,含有五個磷及五個碳,像一個立方體被切去了一個角(見圖)。

這些所有怪異化合物,都是由三級丁烷基磷化乙炔加熱產製的。以前都認為這個化合物本身是不能存在的,因為它的結構中含有一根磷與碳相連的三鍵(碳原子上同時接有一個三級丁烷基)。以前的化學理論認為,三鍵只能存在於碳、氮與氧之間,碳與磷之間是不可能生成三鍵的。
一方面因為碳與磷的原子軌域並不吻合;另方面磷的特性使它很不容易取代碳原有的位置,而不使化合物的整個結構變形。

(譯自New Scientist, 25 November, 1989.)

譯註:一般電阻是電壓與電流的比值,即造成一單位電位所需的電壓。微分電阻是造成一單位電流變化,所需的電壓變化,即附圖曲線斜率的倒數。一般材料中,通過的電流隨所加的電壓俱增。穿隧二極體上的電壓提高時,電流先跟著增大,後來卻降下來,最後又升上去。因此,把它的電流隨電壓變化的數據,用函數圖表示時,會看到峰和谷。柳、阿二人的實驗中,就測得這種現象。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