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243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90、3

#期號:0243

#專欄:

#標題:超鈾元素與原子時代

#作者:劉康克

圖一:漫畫家筆下的伊痕•居禮

圖二:1930年代科學家所假設的第六列和第七列的週期表(a);目前正確的週期表和電子組態(b)。

 

 

 

超鈾元素與原子時代


1940年麥克米倫(E. McMillan)在柏克萊研究核分裂產物時,發現了原子序93的錼,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超鈾元素」。西博格(G. T. Seaborg)稱之為一個古老夢想的實現──將一種元素變為另一種元素,有如「點石成金」術,這個發現至今恰好五十年。對超鈾元素的尋找,早在1930年代就開始了。在這尋找過程中,哈恩(O. Hahn)卻出奇不意的發現了「核分裂」,使人類開啟了核能之門。人類因而得以掌握超乎想像的大能量,卻也製成了最有毀滅性的武器。至今我們仍無法決定,這巨大的能量是普羅米修士盜得的天火,抑或是托奇恩(J.R.R. Tolkien)筆下的魔指環(註),一旦戴上就成了甩不掉的黑暗之源。這一段尋找超鈾元素而導入原子時代的過程,是近代科學史中,最戲劇化,也最發人深思的一段歷史(參見本期〈核分裂發現的曲折歷史〉及〈被遺忘的麥特納〉)。

隨著近代化學的發展,自古流傳以來的煉丹術早已被人遺忘,「放射性」卻代之而起,成為一種新的神祕「巫術」。十九世紀末期,倫琴(W. C.Roentgen)發現X光,隨後貝克瑞(H. Becquerel)又發現鈾的放射線能隔著黑紙使底片感光,使得人類知道了有一種眼睛看不見,卻能穿透物質的射線,立時使「放射性」披上一層神祕的面紗。許多科幻小說把放射線當作惡魔的煉丹爐,放射線一照可以使科學家瘋狂,或者讓常人變為超人,甚至將螞蟻變為巨獸。居禮夫人的女兒伊痕•居禮(Irène Curie),就曾被漫畫家比做用放射線害人的女巫(見圖一)。

1932年查德維克(J. Chadwick)發現了中子,現代的「煉丹師」有了新的工具來嘗試他們的「點石成金術」。費米(E. Fermi)首先利用中子照射鈾而造出放射性物質。他們的目的是在找超鈾元素,也就是合成的新元素。不久之後,各國的頂尖好手都加入了這個競賽,其中包括伊痕和她的先生焦立(F. Joliot)還有麥特納(L. Meitner)和哈恩等等。只要找到超鈾元素,就包管得諾貝爾獎。當時競爭之激烈,不亞於近年來在基本粒子或高溫超導上的競賽。

沒想到造化作弄人,用中子照射鈾之後的主要放射性產物不是超鈾元素,卻是核分裂的產物。

瀏覽原件】   (1)

瀏覽原件】   (2)

式(1)是超鈾元素錼-239和鈽-239的生成過程,式(2)是核分裂的一個例子,核分裂的產物大多有很強的放射性。因為原子核的中子過多,鈾-235分裂所釋放的能量平均是177 MeV,所以超鈾元素的放射性較後者低得多。因此,當時的歐洲科學家們都沒有找到超鈾元素,而也完全沒有想到核分裂的存在。

事後來想,其實發現超鈾元素或發現核分裂並不難,問題是出在那裡呢?第一個錯誤是,當時的科學家對錒系元素的化學性質假設錯誤。圖二a是當時所做假設的第六列和第七列週期表的樣子。因為鈾(U)的性質有些像鎢(W),所以他們就把鈾對上了鎢,因此,元素93就被假設為「似錸」(Eka-Re),94為「似鋨」(Eka-Os),以此類推。所以當他們設法去找似錸的元素時,始終找不到。事實上,元素93(錼)的性質像鈾(見圖二b所示正確的週期
表和電子組態)。

要了解元素的化學性質就牽涉到電子結構的問題。吳大猷先生早在1933年,就計算了超鈾元素的電子軌域的能量(見本期〈超鈾元素的電子能階〉),顯示在鈾之後的錒系元素,其電子填到內層的5f軌域,因此性質應當像鈾。可惜當時科學家們之間的溝通並不太好,也有別的科學家討論了超鈾元素的化性,但沒有讓做中子照射實驗的科學家注意到(見本期〈核分裂發現的曲折歷史〉)。一直到
1940年,麥克米倫用中子照射鈾箔時,發現有些放射性物質無法跳出鈾箔,顯然不是核分裂產物,而證實是質量較大的錼-239,次年西博格發現了鈽-238(Pu-238)。

當時科學家的另一項錯誤是,認為中子撞擊鈾之後,所產生的元素必然在鈾附近,所以一直無法辨別所產生的元素是什麼,直到1938年十二月,哈恩和史特拉斯曼才發現鈾經過中子撞擊後,所產生的一種元素,其性質像鐳(原子序88),但實際上更像鋇(原子序56)。這才奠定了核分裂的實驗證據。

從超鈾元素與核分裂的研究歷史,我們看到科學家像小孩子一樣,懷著無限的好奇心,不斷的挖掘,但也犯著愚蠢的錯誤。然而,科學的真相終被發現,超鈾元素至今已有17種之多,週期表也到了元素第109(見圖二b),而科學家還在找尋原子序更大的超重元素。雖然,對科學家而言,放射性和超鈾元素早已不再神祕,但由於核能所具有的極大能量,人類擁有了毀滅自己的力量,而且這後果是
不可逆的。面對這一段歷史,我們不得不謙卑,因為大自然的奧祕往往是難以想像的;就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既揭開了這奧祕,如何來管束它就成為我們的責任了,這也是科學與道德兩條「平行線」的交點吧!

劉康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本刊總編輯

註:J.R.R. Tolkien, The Lord of the Rings, Allen & Unwin, 1968.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