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37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9、9

#期號:0237

#專欄:

#標題:酵素作用的新媒介──有機溶劑

#作者:朱惠鈴  蕭介夫

酵素催化作用的優點

細說發展歷史

可保持活性的原理及必需的條件

有機溶劑中作用產生新性質

酵素在有機溶劑中的應用

未來展望





 

 

 

酵素作用的新媒介

──有機溶劑


【摘要】傳統觀念認為酵素在有機溶劑中容易變性,因此不能在其中進行催化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酵素在有機溶劑中反比在水溶液中安定,而且具有不同於水溶液中的特性。

酵素催化作用的優點

以酵素作為觸媒有許多優點:一﹒催化效率很高,比化學催化劑大約快108~1011倍,可在溫和條件下進行高效率催化作用;二﹒轉換程度高,副產物及污染物少;三﹒特異性(specificity)高,具立體特異性(stereospecificity),可區別光學異構物如D-、L-型胺基酸;具位置特異性(regiospecificity),如可區別甘油之三個羥基;受質特異性高的酵素,可在複雜樣品中檢驗特定物質不受干擾,特異性廣的酵素可應用於轉換具工業利益之非天然受質,如葡萄糖異構天然受質為木糖,但亦可將葡萄糖轉換為果糖。

長久以來酵素被視為只能在水溶液中作用,因此大大限制了酵素應用的範圍。其實有些酵素在有機溶劑中進行催化作用,遠比在水溶液中有利,因一﹒許多有機物難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劑;二﹒水常參與不良副反應;三﹒從熱力學平衡的觀點來看,許多反應在水溶液中不利產物形成;四﹒因水的沸點高,一般產物自水溶液中回收困難且成本高。所以如能以酵素在有機溶劑中作用,對酵素的應用將是一大突破。

細說發展歷史

一般認為有機溶劑易使酵素變性,因此不能在有機溶劑中進行催化反應。雖早在1966年,普萊斯(Price)等人發現凝乳胰蛋白與黃嘌呤氧化(xanthineoxidase),可在有機溶劑中保持催化活性,但當時並未引起太大注意;後來1977年,克立巴諾夫(Klibanov)等利用凝乳胰蛋白,在有機溶劑中催化乙醇與N-乙醯基-L-色胺酸,合成N-乙醯基-L色胺酸乙酯,在有機溶劑中應用酵素合成有機物的潛力,開始引起大家的重視。後來,陸續提出幾種不同反應系統。1978年馬蒂內克(Martinek)等人發現,α-凝乳胰蛋白及過氧化,可以在界面活性劑AOT(1,2-雙〔2-乙基己基氧羥基〕-1-乙烷磺酸鈉)構成之逆微膠粒(reverse m-icelle system)中保持活性,過氧化在此系統中活性較在水溶液高得多;1980年庫爾(Kuhl)等人利用水溶液-有機溶劑的兩相系統合成胜。最近稻田(Inada)等人利用化學修飾法,將脂肪、脂蛋白脂肪及過氧化,修飾成聚乙二醇衍生物,催化此種修飾過的酵素,可溶於有機溶劑且保持高活性。

以上系統有的仍需要水的參與(兩相系統),有的需要添加界面活性劑(逆微膠粒系統),有的需要經過複雜的酵素修飾步驟,因此在應用上仍有不便之處。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克立巴諾夫發現,在近乎無水狀態下(<1%水分),酵素可以在有機溶劑中保有活性而且比在水溶液中穩定,同時由於酵素不溶於有機溶劑,因此可以不經固定化而重複使用,此一突破性的發現,為酵素在有機合成與化學工業等方面的應用,拓展了新的領域。

可保持活性的原理及必需的條件

酵素需要水分才可具有催化活性是無可爭議的,因水直接或間接參與一些「非共價」的作用(如氫鍵、靜電作用、疏水性與凡得瓦作用等),以維持具有催化功能之酵素構形。然而,維持酵素功能所必需的水分,應僅包圍在酵素分子約一單層(mono layer)之水分,因此只要酵素保有此一「必要」的水分,其餘水分以有機溶劑取代,應不致影響酵素活性;蓋酵素活性需之水分相當微量,所以酵素應可在幾近無水之有機溶劑中進行反應。

選擇合適酵素的條件如下:

一﹒酵素所作用的受質必須能溶於有機溶劑;

二﹒於酵素反應過程中,水並非為反應物;

三﹒一般輔基(cofactor)不溶有機溶劑,所以應選擇不需輔基的酵素。

目前已使用於有機溶劑中進行催化作用的酵素有:蛋白、黃嘌呤氧化、多酚氧化嘌、過氧化及脂肪等。

選擇最佳的有機溶劑:選擇溶劑的首要條件是,考慮溶劑性質是否能維持酵素構形的「必需水分」。溶劑以親水性及疏水性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如苯、甲苯、氯仿等是屬非常疏水性溶劑,與水完全不互溶,故不會搶走酵素必需水,這類有機溶劑較適合使用。第二類: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屬疏水性較差溶劑,但不會完全和水互溶,雖然這類溶劑會奪取酵素必需的水層,但只要事先以水預先飽和這類溶劑,則仍能適用。第三類:如丙酮、甲醇是屬於非常親水性溶劑,可與水無限互溶,無法用水來預先飽和,故使用這類溶劑易奪取酵素之必需水層而導致酵素變性。

大部分酵素在第三類的溶劑中,雖多難保特活性,但與酵素本質有關,如豬胰臟脂肪對酵素必需水層的吸附非常緊,不易被溶劑奪走此層水,故豬胰臟脂肪於親水性及疏水性的溶劑中均保有活性。大部分酵素是不溶於有機溶劑的,且以懸浮狀態存在,這種不溶現象,可避免酵素於有機溶劑中產生不同構形,使其構形不論在水中或有機溶劑中均相同,故酵素在有機溶劑中仍具活性。而如二甲基亞及二甲基甲醯胺,因這類溶劑會把酵素完全溶解,使酵素構形完全改變,而使酵素變性。

選擇適當的酸鹼度:酵素在水溶液中的活性受pH值影響,而酵素在有機溶劑中的活性是否與pH值有關呢?這可以豬胰臟脂肪的實驗來說明。把酵素溶於各種不同pH值的氯化鉀緩衝溶液中,分別製成丙酮粉,把這些在不同pH值沈澱的丙酮粉,分別置於有機溶劑及水溶液(調好pH=8.4氯化鉀緩衝溶液),再加受質進行催化作用。結果在水溶液中酵素活性不受酵素沈澱時pH值的影響,因酵素沈澱pH之值已受水溶液中緩衝溶液的pH值影響。但於有機溶劑中作用的酵素活性,就深受酵素沈澱時pH值影響,因為酵素解離基(iongenic group)會依所給之pH值產生某種解離態,即使把酵素置於有機溶劑中,仍會保留該解離態,故沈澱時該酵素之pH值會造成一種記憶,深深影響酵素於有機溶劑中的活性。以枯草桿菌蛋白,於正辛烷(octane)中來進行N-乙醯基-L-苯丙胺酸乙酯與丙醇的「交酯化作用」(transesterification),若把進行酵素沈澱時之溶液調至其最適之pH值,則催化速率會增大300倍。

使非均質(heterogeneous)催化作用達到最小:酵素在有機溶劑是以懸浮粒存在,若酵素之比活性很高,則懸浮粒狀態會產生非均質催化作用(即受質只能和外圍酵素分子作用,而受質無法深入內部,故無法與內部酵素分子作用,使內部酵素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導致酵素顆粒外圍與內部的催化力不同)。

下列方法可盡量減少酵素內外催化力不同的現象:一﹒把酵素固定在多孔載體(porous carrier),增加接觸表面積;二﹒利用超音波震盪器把酵素的懸浮粒震至最小顆粒;三﹒以聚乙二醇共價法(covalent)修飾酵素,達到分散酵素目的。

故只要選擇合適的酵素,使用可保留酵素必需水層之有機溶劑,於最適當的pH值下沈澱酵素,並使酵素懸浮粒盡量減小,則酵素就可在有機溶劑中充分作用,這種方法更可拓展酵素應用的領域。

有機溶劑中作用產生新性質

產生新反應

昔日酵素應用大多是利用酵素的天然性質,但如把酵素置於有機溶劑中則會產生新反應。以脂肪為例,脂肪在水溶液中是進行水解反應,把三甘油酯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這乃因水為三甘油酯水解的反應物,於水溶液中因水分子非常多使反應會趨向水解,但若是在有機溶劑中則有利於合成反應,如脂肪在有機溶劑中能進行交酯化反應、酯化反應、胺解反應(aminolysis)、醯基交換(acyl exchange);交硫酯反應(thiotransesterification)及解反應(oximolysis)。

使酵素熱穩定性較水溶液中為佳

酵素的活性中心乃藉著氫鍵、疏水鍵、離子鍵及凡得瓦力構成平衡而維持的,當溫度上升這些力量就會減少,使構成酵素活性中心的胺基酸原是聚集的,因支撐力量瓦解,造成活性中心散開而失去活性。酵素熱變性的機制如下:

一﹒共價鍵改變

(一)雙硫鍵變化:β-消去反應

1. 雙硫鍵藉著β-消去反應而產生還原反應;

2. 含胱胺酸及半胱胺酸的酵素,形成新的分子間或分子內的雙硫鍵;

3. 雙硫鍵水解形成硫半胱胺酸(thiocysteine)及去氫丙胺酸(dehydroalanine):

瀏覽原件

(二)胺基變化:尤其是指離胺酸之ε-胺基

1. ε-胺基去攻擊去氫丙胺酸而形成離胺酸基丙胺酸;

2. ε-胺基與天冬胺酸或胺酸上的羥基形成異胜鍵(isopeptide bond);

3. ε-胺基與醛基形成Schiff's鹼基。

(三)酵素經過加熱,構形散亂,更易受蛋白攻擊。

二﹒非共價鍵改變

(一)酵素濃度很高則形成聚合體:酵素之疏水區本來是在內部,但散亂後就暴露於外面,這種現象與熱力學不符,為了降低自由能,則散亂的酵素分子會彼此作用,於是疏水區部分就會相互作用而形成聚合體。

(二)酵素濃度低時則形成不正確之構形:散亂的酵素因酵素濃度低,為符合動力學及熱力學要求,則散亂酵素會再自行摺疊,但是所形成構形不具催化活性。

由上述酵素於高溫變性的機制,可知很多反應都需要水參與(如水解反應、β-消去反應及非共價鍵改變)。水對酵素而言是一種潤滑劑,使得酵素在水中具有高度構形變化作用(因水會影響酵素的鍵結,而改變酵素構形),若將水分去除,則會使得酵素變得較剛硬,使酵素構形不易改變。所以如在無水環境中,變性反應就不易進行,由豬胰臟脂肪的熱變性可得到證明,此脂肪於100℃的水溶液下加熱立刻變性,若置於有機溶劑中於100℃下加熱,則其半衰期可長達十小時。由此可證明在低水分有機溶劑中,酵素的構形非常穩定。

改變酵素受質特異性

以脫水方法使得酵素構形變得剛硬,如此可改變酵素受質特異性。以豬胰臟脂肪為例,濕的脂肪(含3.6%水分)因水分較多,具有高度構形變化作用,故酵素分子形態的彈性較大,可同時接受一級、二級或三級醇各種大小不同的受質。而乾的脂肪(含0.48%水分則因酵素分子較剛硬,其活性中心無法張得太開,所以只能接受一級或二級醇等較小的受質,而無法與三級醇這種大分子的受質作用。

另外,還可以有機溶劑代替水來改變酵素受質特異性,酵素與受質結合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為疏水性作用。設若有一種親脂性受質在水溶液中作用,則在水中會產生排擠力,若把親脂性受質推向酵素活性中心。者在有機溶劑中則這種排擠力不存在,因此可影響酵素對受質的結合特異性。如凝乳胰蛋白在水溶液中,對N-乙醯基-L-苯丙胺酸乙酯(N-APEE)之水解力為N-乙醯基-L-組織胺酸乙酯(N-AHEE)的一千倍。凝乳胰蛋白於正辛烷中其受質特異性改變了,N-AHEE反而是比N-APEE好10倍的酵素受質。

酵素在有機溶劑中的應用

應用在有機合成方面

許多傳統有機合成法可以酵素法取代,茲舉數例說明如下:

一﹒乙二醇(primary monoester glycol)一級單酯的合成──利用乙二醇來做為有機合成過程中,被合成物的保護劑,因此是有機合成上重要的化合物,尤其是乙二醇一級單酯更具有選擇位置的修飾作用。所以合成乙二醇一級單酯在有機化學上,是相當重要的。以傳統化學方法可得到35∼40%的乙二醇一級單酯,若是以豬胰臟脂肪於乙酸乙酯中進行此反應,則可得到80∼90%的乙二醇一級單酯,這乃利用豬胰臟脂肪對乙二醇初級羥基(primary hydroxyl group),具有位置特異性的效用。

二﹒2,3,4,6-葡萄糖四乙酸酯的合成──2,3,4,6-葡萄糖四乙酸酯於醫藥與農藥製造上為常用的中間體。日本專利公布化學合成法,可得到75%的2,3,4,6-葡萄糖四乙酸酯。筆者發現,Aspergillus niger脂肪**在室溫水溶液中,可以水解葡萄糖四乙酸酯為2,3,4,6-葡萄糖四乙酸酯,其產率也是75%,但將這種水解作用在水-有機溶劑兩相系統中進行,可以改變脂肪對葡萄糖五乙酸酯的水解特異性,使產率達93%;若進一步將此脂肪放在純而乾燥醇類中進行醇解作用,則葡萄糖四乙酸酯之產率可趨近100%。此酵素法比化學法優越,蓋不但產率提高而且可節約能源及設備。

三﹒Dopa〔即3,4-雙羥基苯丙胺酸(3, 4-dihydroxy phenylalanine)〕的合成──Dopa可作為治療巴金森氏症之用。多酚氧化對芳香族化合物,具有位置選擇性的氧化作用:瀏覽原件
但所產生的鄰(O-quinone),在水溶液中很不穩定,會自行聚合,並且,多酚氧化會和鄰進行1,4-麥可加成反應而使酵素變性。若將多酚氧化於氯仿中進行催化反應,在氯仿中可防止鄰聚合反應:N-乙醯基-L-酪胺酸乙酯+O2瀏覽原件
因此,可利用維生素C把鄰還原為Dopa。而且輔受質(cosubstrate)O2在氯仿中的溶解度較水中為佳,故可提高Dopa產率至71%。

四﹒脂肪可用於三甘油酯之位置特異性交酯化反應──利用此反應可將具1,3位置特異性的脂肪,將低價值橄欖油轉變為高價值之可可脂。而脂肪也具立體特異性,可用於分離消旋混合物(racemin mixture),也可作用於內消旋物質(mesosubstrate),以得到具單一光學活性的酯類、醇類,或羧酸類的化合物。

應用於分析難溶於水的有機物

昔往受酵素需在水溶液作用的觀念束縛,因而酵素分析只限於水可溶物質。但自從確定酵素可在有機溶劑中作用後,擴大其範圍至水難溶之有機物。例如,膽固醇分析通常利用雙酵素偶合反應(coupledbienzymic system):

瀏覽原件

若膽固醇以磷酸緩衝溶液萃取,再經過濾處理,所得之可溶物再經雙酵素偶合反應,以對-甲氧苯胺為呈色劑,則其在波長458.5nm下的吸光值為0.05(比統計信賴值低)。若以甲苯萃取,則可直接於甲苯中進行雙酵素偶合反應,結果得到的吸光值為1.78。由此可知將酵素置於有機溶劑中,可完成在水溶液中無法執行的微量定量分析,並且可利用具有選擇性的有機溶劑,來萃取分析特定的物質,並可免除分析時受其他物質的干擾。

未來展望

酵素可以在有機溶劑中進行催化作用的現象,可能適用於所有酵素,因為目前試驗過的十多種酵素中(儘管它們的結構、大小、來源、功能等均有相當大的差異),均證明可以在有機溶劑中作用。由於酵素在有機溶劑中不但可催化許多不同種類的反應,而且具有一些新的特性,因此使酵素應用的範圍更為廣闊,預料未來許多傳統有機合成法將為酵素法所取代,而將革命性地改變某些化學工業與製藥工業的流程。

未來酵素可能拓展應用的方面包括:石油化學物質的轉化、聚合反應、植物油與動物油脂的轉化、氣體與難溶於水有機物的酵素感測器、選擇性去除物質中的不良成分(例如去除石油中之硫)以及酵素在超臨界流體(supercritical fluid)中的作用等。配合蛋白質工程技術的發展,可望未來可以設計生產任何具有特定功能與高穩定性的酵素。我們相信,酵素應用的前途無可限量。

參考資料

1. 蕭介夫 酵素工技研究之新發展 《科學發展月刊》 第十五卷第十二期 1723∼1739頁 1987年

2. 蕭介夫 酵素的新功能與有機溶劑中之生物催化作用 《國科會生命科學推動中心專刊》 第十六集 221∼234頁 1988年

3. A. M. Klibanov, "Enzymes that work in organic solvents", Chemtech., 16:354∼359, 1986.

4. A. M. Ahern& T. J. Klibanov, "The mechanism of irreversible enzyme inactivation at 100℃", Science, 228:1280∼1284, 1985.

5. A.Zaks& A. M.Klibanov, "Enzymatic catalysis in organic media at 100℃", Science, 224;1249∼1251, 1984.

6. J.F. Shaw& A.M.Klibanov, "Preparation of various glucose ester via lipase catalyzed hydrolysis of glucose pentaacetate", Biotechnol.Bioeng., 29:648∼651, 1986.

7. J. F. Shaw & E. T. Liaw, "Preparation of acyl derivatives of l-hydroxy aldose bylipasecatalyzed hydrolysis or alcoholysis of peracylated aldose in organic media", Stud. Org.Chem, 29:233∼239, 1987.

8. A.Zaks & A.M.Klibanov, "Enzyme-catalyzed processes in organic solvents", Proc.Natl.Acad.Sci. USA, 82:3192∼3196, 1985.

9. R. Z.Kazabdjian & A. M.Klibanov, "Enzymatic analysis in organic solvents", J.Am.Chem.Soc., 107:5448∼5450, 1985.

10. P.Cesti, A.Zaks & A. M.Klibanov, "Preparative regioselective acylation of glycols by enzymatic transesterification in organic solvents", Appl.Biotechnol., 11:401∼407, 1985.

朱惠鈴任教於嘉南藥專;蕭介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植物所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