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8月164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3、08

#期號:0164

#專欄:益智益囊集

#標題:令人左右為難的懸賞

#作者:曹亮吉

 

 

 

 令人左右為難的懸賞


Fermat大定理說:n>2時,xn+yn=zn沒有非零的整數解。在科月七十一年十月本欄「變特技為方法」一文裡,我們約略提到Fermat大定理的背景及證明困難所在。在這裡我們要從更多的方向來談這個問題。

Fermat大定理通常稱為Fermat最後定理。「最後」這兩個字的來歷、意義都不清楚。Fermat的本行是律師,數學只是業餘嗜好。他從來不正式發表研究結果。他對數學的想法以及所得到的結果,都是經由書信的方式傳開的。他所宣稱的結果,除了少許的例外,日後都被肯定;唯獨這個大定理,雖然經過三百年來許多第一流數學家的努力,還是懸而未解。也許「最後定理」可解釋成「最後一個還沒解決的定理」。

正因為它還是懸而未解,題意又那麼明顯,題目看起來簡單,許多數學家及非數學家都鍥而不捨在鑽研這個題目。稍懂一點數學的人,在思考這個問題後,都會不期然走上代數整數之路以求解答;但代數整數之路卻充滿了陷阱,絆住了許許多多的人。代數整數之路已被理清不少,雖然還不能將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但已使人能夠看清楚些困難之所在。沒受過代數數論訓練的人,一進入代數整數之路就註定非跌跤不可,而且往往跌了跤還不自知,還自以為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代數整數之路的最大絆腳石就是代數整數不一定有「因數分解唯一」的性質。最早利用代數整數來考慮數論問題之一的十八世紀大數學家Euler在這上頭也跌了一跤。他在處理n=3時,遇到下面的情況:若有兩個互質的整數p、q,使得p2+3q2是個立方數,他想證明p、q可表成

p=a3-9ab2, q=3a2b-3b2

Euler的想法如下:因為p2+3q2=(p+-3q)(p--3q),而在少許的限制下(p+-3q)與(p--3q)在Z[-3]={a+-3ba,b都是整數}這種代數整環中是互質的,且其乘積為三次方,所以可援整數因數分解唯一為例,認定(p+-3q)在Z[-3]中也非得是一個三次方(a+-3b)3不可。由

(p+-3q)=(a+-3b)3

                    =a3-9ab2+-3(3a2b-3b2)

馬上可導得Euler所要的結論。

雖然這個代數整環確實有因數分解唯一的性質,但Euler卻用得很自然,從來沒有任何猶豫,而興起要證明這種性質的念頭。因為用其他Euler已知的方法也可以導得上面p、q的a、b表示式,所以縱然Euler的證明有缺陷,我們還是說他把n=3的情形解決了。

n=4的情形,Fermat就證明過了(參閱科月七十一年十月本欄)。又因對某個n質值,Fermat定理若是對的,則對n的任何倍數,這個定理也對,所以我們只要考慮n為質數的情形就好。

1820年代,Dirichlet和Legendre證明了n=5的情形。這次的關鍵式子變成p+5q=(a+5b)5,但他們比Euler幸運,沒有引用分解因數的方法,用其他正確的方法達成目的。又過了十五年,Lam'e證明了n=7的情形,方法更複雜,而且與7息息相關,不可能提升成為一般情形的解法。經過苦思,在1847年Lam'e自認得到一般的解法。他還是走分解因數的老路子,將xn+yn寫成(ζ為1的n次方根【瀏覽原件】)

xn+yn=(x+y)(x+ζy)…(x+ζn-1y)

證明在適當的限制下,右邊的因數兩兩互質,而其乘積為一n次方zn,所以任一因數都是代數整環

{a0+a1ζ+…+an-1ζn-1ai都是整數}

中的n次方,由此可得想要的結果。Lam'e在法國科學院上發表結果,當場遭致名數學家Liouville的反對,因為Lam'e假定了這種代數整環具有因數分解唯一的性質。事後Lam'e非常懊惱,寫信給他在柏林的朋友Dirichlet說:要是你在巴黎或我在柏林,這檔事就不會發生。其實他不必去柏林,只要讀一讀幾個月前出版的柏林科學院學報裡Kummer的文章,就足夠使他三思而後行了。

Kummer幾年前在研究數論裡所謂的互逆律時,就理解到這種代數整數的分解因數並不一定要唯一。Kummer在學報上引入了「理想」數的觀念,仔細研究代數整數如何分解因數,並且發現並不一定要有唯一分解的性質,對某些n值,Fermat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譬如Kummer用他的方法,一下子就證明了:當n<37時,Fermat的定理都是對的。沿著Kummer所拓展出來的道路,數學家得到愈來愈多關於Fermat定理何時為真的充分條件。但這之中,最常為人所引用的,還是Kummer所提出的,和Bernoulli數有關的條件。

Bernoulli數是Jacob Bernoulli為研究連續整數的n次方和而引進的。我們知道

S1(m)=1+2+3+…+(m-1)=1/2m2-1/2m

S2(m)=12+22+32+…+(m-1)2

        =1/3m3-1/2m2+1/6m

S3(m)=13+23+33+…+(m-1)3

        =1/4m4-1/2m3+1/4m2

……

但一般的

Sn(m)=1n+2n+3n+…+(m-1)n

的公式應該是什麼呢?從上面三個式子,我們約略可以猜出它是個m的n+1次多項式,但係數如何卻不容易看出來。

如果把Sn(m)這個多項式寫成【瀏覽原件】則Bk可由【瀏覽原件】及歸納法來決定。

譬如,n=2時【瀏覽原件】n=3時【瀏覽原件】n=4時【瀏覽原件

Bk就稱為第k個Bernoulli數,它是個有理數,而且B2k+1=0(k≧1),B2、B4、B6、B8……呈正負相間。

Bernoulli數和Fermat定理的關係是這樣的:如果一個質數n不能整除B2、B4、…、Bn-3各分數的分子時,Fermat定理在這樣的n時是對的。

這樣的n稱為規則質數,反之則為不規則。對規則質數n而言,Fermat定理是對的;但n不規則並不表示Fermat定理就錯了。譬如,所有小於100的質數中,n=37、59、67是不規則的,但用其他的方法可證,Fermat定理在這三種情形也是對的。

因為Bernoulli數B2k隨著k增長得非常迅速,譬如

B30=8615841276005/14322

所以要驗算一個質數是否規則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遇到不規則質數時,要驗證Fermat定理所需他種充分條件的計算也是驚人的。目前利用計算機計算,已知n≦125000時,Fermat定理為真。從計算的觀點來看,在可計算的範圍內,Fermat定理似乎可確定為真。雖然從已知數據可知大約有60%的質數是規則的,但到現在為止,數學家都還無法證明規則質數不止於有限個,反而已證明了不規則的有無窮多個。從理論的觀點來看,我們對Fermat定理何時為真的了解其實很有限,因為對n很大的情形,我們還是一片空白。如果一味靠計算機計算,而不思理論上的突破,Fermat的問題要能解決恐怕不是很容易的事。

數學家常用援例的想法來研究問題,有時無往而不利,有時卻踏入足以致命的陷阱。而當發現身處絕境,苦思補救的方法,又往往可以拓展出一條更開闊的道路,因數分解是個典型的例子。雖然Kummer對Fermat定理的證明貢獻良多,但總認為它只是數論中的一個怪題,不是數論的主流,而認為互逆律才是當時的主流(現在也是)。縱然如此,Kummer對Fermat問題研究的方向卻引起了革命性的改變。

一般人總認為數學是門刻板嚴肅的學問,從一個命題到另一個命題都是有規則可尋的。其實這是一般教科書給我們的印象──教科書只把整理好的數學呈現給讀者。大數學家也犯過許多錯誤(Kummer也是),而且往往做了許多個案的計算,慢慢才摸索上正路。像這些嘗試錯誤的心路歷程正表示數學家與常人無異,數學的發展是曲折的,可惜一般教科書都言不及此,因此脫掉不了教科書所給人「教科書式」枯燥的印象。幸好關於Fermat最後定理,我們有一本非教科書式的教科書:H. Edwards所著的Fermat's Last Theorem──A Genetic Introduction to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有關Fermat定理給獎金的事情。1908年,德國人P. Wolfskehl設立了一個巨額獎金,要獎給首先證明Fermat定理的人。這一下子招引了許多人送來各種自以為是,但漏洞百出的證明。所幸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通貨膨脹,獎金變得不值錢,應徵的文章也就少了。二次大戰之後,德國經濟復蘇,獎金值錢起來(現值約為四千美金),又有人想要得獎。候選人必須將證明過程印出來,兩年之內無人指出其非,再經人確定無誤之後,才能得獎。兩年的緩衝期確有必要,因為可以預想絕大多數不成熟的作品在兩年內會被自然淘汰,省得獎金審查委員會疲於奔命。

想要得獎的人請先冷靜聽我數言忠告,再動手不遲。首先你該知道這個問題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許多第一流的數學家都無法竟全功。如果你想走這些數學家的老路,那麼只好把代數數論徹底讀通,看清楚別人發展了那些工具,而這些工具又有什麼缺點,……,所以你該是個職業數學家;但以目前的發展來看,職業數學家成功的機會似乎不多。如果你認為數學家走錯路了,其實只要簡單的論證就可以把問題解決,那麼請你記住:三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跟你有同樣的想法,但全遭同樣的命運,所以你會有意外收穫的機會微乎其微。如果你不信邪,一定要做,一定要把結果送到數學家那裡請求鑑定,那麼請你付一筆審查費。數學家就會找一個研究生來,請他找出你出錯的第一個地方,證明在第幾頁第幾行,然後送還給你。也許你異想天開,認為Fermat定理不一定對,想找一個反例,也可以一舉成名。但是Fermat定理如果不對,n也要在125000之外,一般的計算機無法幫你這個忙,而且獎金並不頒給舉出反例的人。

這真是一個令人左右為難的懸賞。

曹亮吉任教於台大數學系,本刊編輯委員。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