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30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0、10

#期號:0130

#專欄:

#標題:趣味的風箏製作

#作者:楊東發

前言

飛行原理-簡單氣動學

風箏不穩定的原因

基本設計

施放時的注意事項

風箏收放技術

風箏實例

圖一:風箏的五種類型。平面風箏 弓型風箏 雪橇型風箏 對稱翼風箏 對稱葉風箏 

圖二:氣流對飛翼的簡單模型。

圖三:風箏不穩定的三種情況。

圖四:俯視風箏的二面角。

圖五

圖六:捲線器

圖七:菱形風箏製作。

圖八

 

 

 

 趣味的風箏製作


構造原理 無玄奇

經驗技術 飛沖天

前言

本文介紹雙菱形、Musha型及各類型風箏(見圖一)的製作與飛放。台灣四季都適合放風箏,尤其在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時節,帶著自製的風箏,郊外散心放風箏,實有無窮的樂趣。

近來,風箏的製作已有革新,至少以業餘者的觀點,介紹新的製材與工具,更有助於製作經久耐用的風箏。然而,製作和飛放風箏是種需要高度經驗的活動。沒有簡單的方程式可預知風箏的起飛和飛行時的穩定性;氣體流過風箏的流體動力學也極複雜,無法簡化,不易了解;而且也無法將風箏視同飛機,以模型飛機實驗用的「風洞」來試驗飛行或穩定性。所以風箏只能靠自然風作試驗,也因此不管是購買來的或自己創作的風箏,只有「飛飛看」才知好壞。

飛行原理-簡單氣動學

自製的風箏若無法起飛或穩定控制,那可真沒意思!流動氣流有兩個特性影響風箏的上升。第一,與水平夾一角度飛行的風箏面受氣流衝擊及偏向,使得風箏上升。上升推力的大小與風速、受風截面積有關,推力愈大,風箏飛得愈高。但若偏向風力太強則風箏很難控制,甚至破裂。因此,風速愈大,風箏面與水平夾角應愈小愈好。有些風箏可自動調整角度;有的卻需調整風箏與控制線間的韁繩(bridle)。第二,風箏上升和傳統飛翼的上升相似。圍繞飛翼的氣流可分兩部分:環繞翼周的氣流及其他通過飛翼的氣流。真正的氣流(至少在簡單的模型上)是這兩種氣流合成的(見圖二),合成結果使翼上方的風速大於翼下方風速,又因壓力與速度成反比,所以翼下壓力大於翼上,因此,壓力差使得飛翼上升。雖然,簡單的模型無法很直接的說明,但風箏上升的道理是一樣的。

風箏不穩定的原因

風箏不穩定可分三種型態:左右滾動(roll)、倒栽掉落(pitch)和繞軸旋轉(yaw)(見圖三)。左右滾動是縱向轉動,倒栽掉落是橫側轉動,繞軸旋轉是繞著風箏面的垂直軸轉動。因此設計之初,即需考慮幾種特性來穩定風箏,包括韁繩適確、骨架平衡、尾巴、形狀、風箏兩旁的鰭(安定翼)及氣孔。風箏的骨架應保持平衡,重量左右對稱,否則,某邊較重會使風箏的飛行不規律。

基本設計

韁繩連接風箏與線。有時,學術上定義韁繩僅一條(就是風箏線);不過通常是兩條或數條線繫在風箏上,據點打結,或者與風箏線的小環連接。韁繩儘可能地分散空氣的應力,提供穩定性,使人便於操縱。同時拉韁繩兼可抗衡作用在風箏上的兩力──風箏本身向下的重力及迎面使風箏上升的推力;此外,韁繩還可使風箏面與風向保持適當角度。一俟風箏升空後,發現受風面角度錯誤,唯有拉下風箏調整韁繩。故有些韁繩在較下方的線上附有彈簧或橡皮帶,每當風速增加時,由風力拉動彈簧或橡皮帶,可自動調整角度。

大部分平面型風箏都需要尾巴(舵)來維持橫向穩定性。尾巴不可太長或過短,長短只能由實驗決定。加尾巴後,反向拉風箏可防止橫向搖晃。尾巴可用布條、紙條、塑膠、杯子或幾個杯子組成集中風力的設計。杯子的用法,在十九世紀時,即有人首次運用所謂的「風筒」(drogues)來穩定風箏。杯子做成尖筒形,風通過狹窄的杯頸會被加速,於是通過的氣流流速較周圍的空氣流速快,可維持風筒方位。有些風箏兩邊用繐狀條,或在突出支柱上繫兩條尾巴,替代單一尾巴以維持縱向穩定。

風箏的外形和穩定性很有關係,有些風箏和風面夾有銳角(或鈍角),稱為「二面角」。艾迪型風箏是1897年由艾迪(W. A. Eddy)首次介紹出來的。是典型的非平面風箏,向後弓成一曲面,以彎曲抗拒陣風,維持穩定。當突發陣風吹風箏的某一邊而造成轉動時,另一邊跟著旋轉收受較大的風力(見圖四),防止風箏轉動得更厲害。弓形風箏抗拒陣風是如此的穩健,所以不需要尾巴。通常曲度視風速來調整。

另有些風箏維持穩定的設計,是應用面或背上的安定翼來抗拒陣風;另有一種則容許空氣流過氣孔,不加阻礙。這些氣孔有幾種作用──可消除風箏邊緣受風作用、旋轉及下降的現象。

飛行降落傘中央即有個洞;賽車或飛機降落時的減速拖曳傘也有頗多的通氣部分。若降落傘沒有氣孔,則傘相對的兩邊因受旋渦氣流的影響,會有不同且週期性的氣壓變化(旋渦氣流的壓力比傘周的壓力小),造成降落傘搖擺,使得傘端的負載物遭到損傷。

當氣流經氣孔排出時,可衝散旋渦減少搖擺,風箏上的氣孔也有相同的效果,而風箏上的氣孔可方可圓,亦可單孔或多孔,形成蜂巢結構的盒形風箏。

施放時的注意事項

施放風箏的地點須小心選取,受地形風向影響的迎風坡地最為理想(見圖五),背風地就差很多了,放山腳比山頂有利。被曬熱的廣場(如停車場),因有上升的熱氣流,使風箏易於起飛,而一旦上升,風箏受高空更強的風力飛得更高。

不要在視線不佳的人群中或車道上施放;在機場的「風巷」放風箏亦是違法的;不可用電線當風箏線;更不可在電化鐵路、高壓電線或有閃電的暴風雨中放風箏。(在此要澄清許多人的錯誤印象,那就是富蘭克林並不是在暴風雨中,而是暴風雨來臨前,放風箏完成實驗的,若非幸運,他已遭電擊而死。)雙手須戴手套以免被風箏割、灼傷,並注意勿讓風箏纏上電線桿或樹枝,以免浪費時間及發生意外。

風箏收放技術

施放風箏時,風箏面與垂直須維持約20°角,待陣風吹來才慢慢地放線,並拉緊使風箏保持上升。若風太小,可請朋友站在50公尺處提著風箏,而你拉緊線。當風吹來時,朋友往上放掉風箏,你一手接一手用力拉線,帶著風箏迎風緩緩升起。

若韁繩點太高,則風箏翻動無法上升,須降低韁繩點;若風箏連續翻圈子則須提高韁繩點。飛行中的風箏若突然不受風,會失掉升力而垂直掉落下來,這時風箏面受風的角度是負的,不過掉落一段距離後,會自動校正角度。

通常收風箏只要用捲線筒慢慢收回即可,但遇強風用捲線筒可能較難拉緊收線。不過可換個方式收線──先固定線端或找位朋友幫忙拉著,而你朝著風箏方向邊走邊拉下,等風箏降至近地面微風區時,就容易捲線了。依筆者經驗製作捲線器(見圖六),不論強弱風都可單人輕易收線,且安全無割傷之虞!

製作風箏首須決定風箏的兩個基本部分──骨架和鋪面的材料。傳統的骨架材料是用劈裂的竹圓桿,不但輕巧、便宜、強韌,而且易於彎曲;也有人使用松木條;最近則流行玻璃纖維和空心鋁桿,強度雖佳,但操作不易且價格昂貴(切割時須戴口罩,吸入玻璃粒子對人體有害),而且必須以較大的輕質塑膠管做接頭,除非很有製作經驗,否則還是用一般的圓木(竹)條。圓木條長100∼120公分,直徑則視風箏大小所需的強度而定,約0.5∼0.7公分。雖然也可使用其他木材,但以赤松木最佳,購買前須小心檢視紋理及是否筆直(與強度相關)。

鋪面的傳統材料是布或輕韌的紙(如棉紙)。布雖耐用唯需以線縫合較費事;紙片易破,卻具有用普通白膠或黏著劑即可黏合的優點。最近,薄層塑膠膜風行,具有強韌、便宜、質輕的優點,並且可直接以膠帶黏接。其他材料像Zephyrlite、Tyvek和Stabilkote等等,既可縫合又可用膠帶貼合,質輕,強度也夠,具有他種材料所有的優點,並且價格便宜,是非常理想的材料。不過像尼龍布、帆布、包裝紙、牛皮紙、P.E.塑膠袋等家中廢物,也可拿來利用,是相當合適又經濟的。

風箏線有棉線、尼龍線等。不過尼龍線韌且輕,每單位重量的強度比值高。風箏所能飛達的高度極限端視風箏線所能支持線重的極限而定,一般線的值(強度/重量)都夠防止斷線。又因風力減掉風箏與線的重量,等於風箏上升的淨力,所以風箏所能達到的高度就完全看風力的大小了。布魯米特(W. Brummitt)姆指定律指出:風箏線的理想強度極限(磅),至少應為風箏前截面積(平方英尺)的三倍。

至於捲線器,任何方便的線軸均可,甚至有人用釣竿上的捲線筒放風箏呢!

若以圓木桿為材料,可先用線綁緊後以膠黏合,靜待(一小時)乾固;或用熱膠(hot glue)接合,只需兩分鐘即乾固,對修補風箏及製作速度影響很大。皮膚接觸到熱膠,得浸入水中,免得被殘餘的熱膠燒傷。其他的一些工具,如小刀可用於切割暗〔見圖七(B)〕和V字形刻痕〔見圖七(C)〕,尖錐用於穿孔等,在製作過程中助益良多。

以往韁繩都是直接與風箏線連接。當風箏繞圈子旋轉時,為避免韁繩扭曲纏繞成一團,因此用拉克司頭結(Lark's-head)繫在塑膠圓環上,然後以釣魚用的轉環鉤與風箏線相連〔見圖七(D)〕。

風箏實例

下面介紹的風箏,乃基於不同的空氣動力學而設計的,並依實際尺寸縮小比例畫出來,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一、平面菱形風箏

翼樑(水平桿)的中點垂直接於背骨1/4處〔見圖七(A)〕,骨架被切斷之處以刀子修平,交接處鑿成暗以熱膠黏著,幾分鐘後,再以尼龍線綁緊(或者也可先用熱膠再以膠帶黏貼)。須注意兩桿務必垂直。組合前先用鋼鋸的鋸條在桿端刻上窄的V字刻痕,繩線則沿著刻痕圍成菱形輪廓。以針插在翼樑背骨的交點處測驗平衡,以目視骨架是否靜止不動,若平衡太差則必須重新調整木桿及線。

將骨架置於舖面材料上,依外形剪裁,輪廓線邊要留些寬度,以便反摺將線內包住,增加鋪面的強度。若鋪面材料是紙或Tyvek,可用橡膠黏著劑黏貼尾舵和鰭;用布則需縫合或釘合;塑膠布Mylar則用膠帶黏貼。在背骨穿上一條分叉的韁繩,以布條做尾舵,長約背骨的五倍。

二、艾迪型風箏

這一型風箏不需要尾舵,而且翼樑向後彎成弓形〔見圖八(A)〕,除此之外,製作上大部分和菱形風箏相同。作法是線穿過翼樑一端拉緊,彎成弓形後綁於另一端,韁繩線穿過鋪面上的小洞附在骨架上。弓形產生的兩面角有助於風箏的穩定。此型適於輕中度風力飛放。

三、長崎型風箏

首先將互相垂直的翼樑和背骨繫牢,然後測試是否平衡。翼樑向下彎成弓形綁緊,黏上面布,再用布條或絲帶繫於翼樑兩端為鰭〔見圖八(B)〕,功用如同尾舵有助穩定。長崎型和艾迪型一樣,受到強風都會彎曲,視風力而定。

四、雙菱形風箏

這一型的風箏,除了主體下多了小菱形以外,大致與艾迪型風箏相似,兩個菱形都紮在同一根背骨上,也都向後彎曲〔見圖八(C)〕。小菱形的作用就如同方向舵,可穩定風箏,適於輕中度風力飛放。

五、Musha型風箏

長方形風箏是最普遍的了!Musha型即是長方形風箏〔見圖八(D)〕,製作簡易,氣動學特性也非常有趣:最低的翼樑底下部分有助於穩定風箏,而且效果比尾舵好。這類風箏適於輕微風力飛放。

(本文譯自Scientific American, Feb. 1978)

楊東發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