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日期:1990、3 #期號:0243 #專欄: #標題:解讀人類基因組的挑戰 #作者:徐玉清譯 .表一:自動機械之處理能力,以及每天讀取100萬個鹼基所必要之人手與機械台數。 .表二:每天讀100萬個鹼基的情形,估計各染色體DNA鹼基全解讀所需之時間。 .圖一:山格法之DNA鹼基解讀法。 .圖二:DNA自動解析之步驟 .圖三:電泳結果。藉4列1組方式,將一個DNA斷片之分析結果表示出來。 .圖四:日立軟體技術工程公同開發出之自動讀取機。利用複印原理,將電泳軟片放入機器,十分鐘可讀出3,000個AGTC之配列。 |
|
解讀人類基因組的挑戰 如果說宇宙與深海可以激起人類挑戰慾,那麼人類自身亦具同樣誘惑。儘管生物醫學急速發展,吾人自身仍充滿了未知。尤其對於人生藍圖──人類基因DNA──上記載著什麼,還知道得非常少。 DNA為雙螺旋分子,藉A(腺嘌呤)、G(鳥嘌呤)、T(胸腺嘧啶)、C(胞嘧啶)四種鹼基之排列方式傳達遺傳 調查DNA鹼基配列之法,可大分為馬克森(A.Maxam)-吉爾伯特(W.Gilbert)法與山格(F. Sanger)法兩種。 馬克森-吉爾伯特法為分別加入在DNA雙鏈上A處、G處、T處、C處斷裂之試劑,使DNA雙鏈發生斷裂反應,得到四組DNA斷片。其中A組為各種長度末端A之DNA斷片,餘類推。將各組斷片置於膠體薄膜,加上電場,令斷片依分子大小(鹼基數多寡),分離出來。若在鹼基數1之位置,斷片末端為T;在2之位置,斷片末端為A;在3之位置,斷片末端為G,則鹽基配列便可解讀為TAG。 山格法則以單鏈DNA為模板(template),合成對應的DNA斷片(見圖一)。在合成DNA的A、G、T、C材料中,分別混入一定量的A*、G*、T*、C*試劑,當A*取代A以後使DNA聚合反應無法繼續,而使合成終止。其中混入A*者,會合成若干末端為A之DNA斷片;混入T*者,則合成若干末端為T之DNA斷片;餘類推。以後之步驟則與前法同。 不管使用何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上,均須不斷重複注入微量試劑、混合、加熱、冷卻、離心、除去上部澄清液、洗淨與乾燥等步驟,費工費時。 幸好目前已開發出實用化工業機器人。如製造IC與手表之機器人,可做極精密的工作。此種技術不是恰好可以活用到DNA的定序上嗎? 理化研究所從1981年起,接受日本科學技術會議之科學技術振興調整費補助,進行以基因解讀作業自動化為目標之研究。目前雖未達全自動化之地步,惟大半工程之自動化已發展成功,今後與電腦技術合併發展,則高速處理機之出現將非夢想。以下將DNA鹼基配列讀取機,稍作詳細說明(見圖二)。 因一次能解讀之DNA長度有限,故必須先將染色體上之DNA切成短段,並分別複殖到細菌的質體中。 以人類之情形而言,一個染色體所載DNA之鹼基對數約為4,800∼25,000萬個。此染色體先利用酵素切割,得到2∼5萬個鹼基對之DNA斷片;再將各斷片複殖成帶有不同DNA片斷的選殖體(clone)。以後再進一步利用別的酵素切割,將每一個選殖體所載的DNA片斷切成得到5,000到10,000個鹼基的片斷,如此反覆切割複殖,最後得到500∼1,500個鹼基對之DNA斷片,就可以直接進行DNA定序的工作了。 前述作業在現階段尚無法自動化。接下來的工程,則可分為下列四項:一、DNA斷片之抽出與精製;二、反應;三、電泳;四、讀取。DNA抽出與精製步驟,一向是利用離心機。此法不適合機械化,因為無法同時處理大量檢體。故開發了利用濾膜與纖維素柱,純化中DNA之法。 即先使用試劑使帶人類DNA片斷的病毒沈澱,收集於濾膜;溶出後便得病毒濃縮液。於病毒濃縮液中再加入溶解病毒外殼之酵素後,令其通過纖維素柱,便可得精製之單鏈DNA。 這樣,抽出與精製的流程便能機械化。目前研究人員正試著製造此種機械。 其次便可將精製後之DNA定序。定序反應若用馬克森-吉爾伯特法,需要離心分離與減壓濃縮等必要手續,處理起來頗麻煩,不適合機械化,故採用山格法。首先加入合成DNA單鏈之DNA引發物(primer)。再於含A、G、T、C液中分別加入使合成反應終止之A*、G*、T*、C*製成四種反應液,使各反應液與DNA單鏈反應。經一定時間後,加入多量A、G、T、C使反應結束,續作必要的電泳處理。 以上之操作不過是重複加一定量試劑與加溫,故此種自動機械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來。接下來的工作為電泳。以前雖有電泳機,惟行電泳之膠體薄膜卻為研究者手製。製作該膜除需熟練,並費工夫外,尚有均一性與再現性等問題存在。 富士軟片公司已成功開發出,將膠體薄膜夾於兩枚薄塑膠片中之工業產品。利用此種試作階段的製膜機,每天可生產1,000枚膠體薄膜。於是,規格化之均質膜,便可輕易獲得。 最後的工作為梯形電泳圖(見圖三)之讀取,此可應用郵遞區號自動讀取機之辨識技術行之。精工電子工業與日立軟體技術工程公同,均開發成功(見圖四)。 此機械之眼,只要梯形圖各段離開0.1公釐以上,便可辨出,能與肉眼解像力相匹敵。梯段之位置若能正確讀取,其後經電腦處理,即可打出AGTC之排列順序。 500∼1,500個鹼基對的DNA斷片,其鹼基配列就是這樣讀取的。而前一階段,亦即5,000∼10,000個鹼基對的DNA斷片之配列,又要如何決定才好呢?由於小斷片是大斷片利用超音波破壞所得者,那麼相同配列的大斷片經數次破壞,則各次所得的小斷片間應有部分鹼基相疊。例如,對於10個鹼基部分之配列,查查看是否有具相同配列之其他 由以上所述,基因解讀過程中,已相當多的部分可自動化,此處再考慮看各工程之處理能力。 DNA小斷片之製作,於現階段仍需賴人手,熟練者每天可製出15萬個鹼基對之解析用DNA斷片。抽出精製機之處 以每天讀取100萬個鹼基計,必要之機械組與人手則如表一所示。就電泳裝置言,目前之處理能力尚可高達十倍,若使用此種大量處理機,則僅需10∼20台即成。 那麼,欲全部解讀人類基因,以一向憑藉人手之法,須花多少時間呢?每位熟練者每星期最大解讀速度為2,000鹼基的話,每年可讀取12萬個鹼基,即使投入100位熟練者,亦需花上250年。 另一方面,使用自動機器的情況又如何呢?每天若讀100萬個鹼基,每年則有讀取3億個鹼基之能力。惟相同DNA配列必須重複解讀,等於實際上須讀取30億個鹼基的3倍以上,故全解讀約需30年。 若是這樣,則本世紀內不可能讀畢。但各工程可更高速化,同時並列設立平行處理大量檢體之工場,處理能力將大幅提高。 在日本首先考慮嘗試全解讀一、二條小染色體(見表二),若為21號、22號與Y染色體等小型者,以每天讀100萬個鹼基的速度,約莫半年可讀完。僅依現有機械,一條染色體花一年解讀,費用約為5億元。如此,藉顯現之實績,由各國合作,設立國際共同研究機構,情形將如何呢?此若能實現,則在本世紀想必有可能全解讀完人類基因。 (譯自《科學朝日》pp. 85∼90, Jun. 1986.) 徐玉清本刊兼任編輯 |
|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