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05月221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8、05

#期號:0221

#專欄:

#標題:台灣附近的海域

#作者:范光龍

海底地形

海流

波浪

潮汐

海洋資源

圖一:台灣附近海底地形圖。

圖二:台灣附近海域冬、夏兩季的海流流況。

圖三:台灣西海岸主要漂沙方向(箭頭所示)。

圖四:台灣西岸沿海一般漲、落潮流的方向。

圖五:台灣西岸沿海的平均潮差分布。

圖六:1977年十月台灣海峽40公尺深處的等溫線分布。

 

 

 

 

 

台灣附近的海域


【摘要】18,000年前,中國大陸與台灣相連接,現在台灣海峽大部分的海底是在陸上……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71%,平均深度約4,000公尺,它蘊藏著各種生物、石油、礦產等資源、再加上它又與航運、氣象、環保、國防等息息相關,近年來各先進國家都積極研究及開發海洋。台灣四面環海,陸上資源有限,人口又多,近二十年來投入海洋研究工作的人力迅速增加,因而使我們對附近海域有了初步的了解。本文主要介紹台灣附近海域的海底地形、海流、波浪、潮汐以及資源等。

海底地形

台灣附近海域的海底地形如圖一所示:台灣東部離岸數公里處,海洋深度已達1,000公尺以上,西部台灣海峽的深度大部分少於100公尺,主要在40∼80公尺之間,僅在海峽南部有些地方深達一、二千公尺。

有趣的是,大約18,000年前,地球表面溫度比現在低約5∼6℃,海面水位比目前的約低100公尺,而後溫度漸升使冰融化,再加上海水受熱膨脹,使得海面漸升,直到3,000年前左右才達目前的水位。換句話說,18,000年前,中國大陸與台灣相連接,現在台灣海峽大部分的海底是在陸上。

由於近年來人類大量使用石油等石化燃料,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許多,造成了溫室效應,使得地表溫度增加,海面已有漸升之趨勢。據估計地球表面溫度若再升3℃,地球上的冰都將會融化,海面水位將再升30公尺,到那時候,台北、高雄等大城都將在海面下了,雖然這可能是數千年後的事,但總是人類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海流

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流一般可分為冬、夏季兩型(見圖二),春、秋季則為轉型期。在夏季時,黑潮流經台灣東岸,黑潮寬約100公里,深達700公尺左右,表面流速達100公分/秒左右。在中國南海,西南季風吹起的海流流入台灣海峽,而後進入中國東海。不論是黑潮海水或中國南海海水,水溫都很高,因此夏季時,台灣沿海地方的濕度大、氣溫高。

在冬季的時候,黑潮主流仍然流經台灣東部,其支流則經台灣南端進入台灣海峽(見圖二);而海峽北部海面因有東北季風的吹送,海流向南。這兩種不同流向的海流相遇於澎湖群島附近,然後向西南一起流入中國南海。因此冬季時,台灣西部沿海氣候受到兩種不同水團的影響,高雄、屏東沿海受黑潮支流的影響,濕度大、氣溫高。台灣南端的恆春,就是因為少有寒冬景象,四季如春而得名;基隆、台北沿海則受北方冷水團的影響,氣溫低得多,因此台北的氣溫常比高雄低5℃以上。由於東北季風吹送海風上陸地的影響,基隆、台北冬季的濕度也高。

波浪

波浪就是海面上、下起伏的運動,冬季海面吹東北季風時,台灣海峽北部及東部沿海常見3∼5公尺的海浪,船隻出海捕魚相當辛苦。夏季時,海面一般相當平靜,但西南氣流強盛時,也常在台灣西南沿海引起大浪;而且夏季多颱風,引起的巨浪常達7公尺以上,甚至在沿海低窪地區造成海水倒灌的災害。

海上的波浪傳至沿岸淺水區後,波浪便破碎而造成與海岸線平行的沿岸流,可挾帶漂沙,導致堆積或侵蝕作用。由於台灣海峽南、北兩端比較寬,分別承受來自南、北部傳來的風浪,因而造成了西海岸主要漂沙方向如圖三所示之情形。台中港的漂沙多由北方來,因此在港口北側建有防沙堤,高雄港則來自南方,因此在港口南側築有多道防沙堤。

一般而言,台灣西岸的南、北部海岸較多侵蝕的情形,尤其是屏東、高雄沿海。由於近年來很多養殖戶抽取地下水養蝦,海岸侵蝕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颱風來襲時更飽受海水倒灌的威脅。台灣西岸的中部則多堆積的現象,因而造成台中、彰化、嘉義等處沿海的大片海埔新生地。事實上,台中港址就是漂沙堆積而成的,而鹿港在清朝時期曾是本省三大港之一,如今已經離海岸數公里了。在這一大片新生地的沿海,是最適合養殖牡蠣等貝類的地方,每年為當地漁民帶來台幣數十億的財產。

潮汐

潮汐是指海面週期性的升降現象,這主要是海水受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其實星球對地球都有引潮力,月球離地球最近,它的引潮力最大,太陽次之。由於地球向東自轉,相對的,月球與太陽都是由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因而造成海面的高潮線由東向西傳。台灣西部沿海一般漲、落潮流方向如圖四所示的情形,流向平均6個多小時改變一次,流速大多為30公分/秒左右。

由於潮流不停流動,可稀釋沿海的污染物質,但如污染量太多時,它會隨潮流沿岸往返而流,海水淨化不易,有時造成沿海養殖的魚、貝類死亡。以嘉義沿海養殖區為例,當地雨量80%以上集中於每年五∼十月的豐水期。在其他六個月左右的乾旱期,河川上游工廠排出的廢水累積於河床上,每年雨季開始後,大量雨水把河川累積的污染物一起沖到沿海養殖區,再加上嘉義沿海有外傘頂洲作為屏障,養殖區內海水與外海海水交換很慢,污水淨化不易,往往導致大量魚、貝類死亡,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海面在高、低潮間的水位差稱為潮差,在外海中的潮差一般不會超過1公尺,但在海岸或河口因受地形影響,潮差可達數公尺。台灣東岸面臨太平洋,沿海潮差不大,大部分才只有1公尺左右;西部海岸面臨台灣海峽,受地形影響較大,沿海潮差的變化也較大(見圖五)。一般說來,南、北兩端潮差較小,基隆、高雄兩港的潮差平均都不到2公尺,台中港則達4公尺左右,大潮時還可達6公尺,甚至更大。

對海港的功能而言,潮差大會造成泊船以及裝、卸貨物的不便,但是由於潮汐的漲、落,海水週期性地進、出海港及河川,使得海港以及河川都有相當程度的自淨能力。因此,台中港的潮差大,有其不便之處,但它港內海水的污染情況也不像基隆、高雄兩港那麼嚴重。

海洋資源

台灣環海的資源,利用最多的首推漁業,世界產魚較多的地方都是在「上升流」顯著的海域。所謂上升流,是指海水自二、三公尺深的次層緩緩上升的現象,上升的速度雖然只有1-5~10-2公分/秒,卻會把次層海水帶到表層來,一般下層海水含較多營養,會帶來大量的浮游生物而後引來魚群,造成良好的漁場。日本東方海域屬世界五大漁場之一,就是由於冷海流親潮和暖流黑潮相遇,較溫的海水上升而造成上升流。

冬季時,冷、暖水團在澎湖群島附近相遇(見圖二)也會造成上升流現象。一般下層海水的溫度比上層的低,有上升流的地方水溫較低,這由圖六可明顯看出,可惜上升流的範圍不大,而且台灣海峽深度不夠,上升流並未帶來大量的營養,魚產也不多。然而在這冷、暖水團交界的鋒面卻常有魚群聚集,尤其是冷氣團過境時更是如此。例如烏魚最喜歡在21℃的等溫線附近迴流,由於魚是冷血動物,烏魚一般都在21±1℃的海域活動,冷氣團過境時把海峽北方的冷水往南方暖水團推擠,使21±1℃海水的範圍更小,而烏魚群更加集中,這當然有利於漁民之捕捉。烏魚每年冬至前後常迴流至台灣西南沿海,為漁民帶來不少財富。在台灣東南沿海及東北海域,都有相當顯著的上升流,但都是因為範圍不大,並未帶來大量的魚群。

除了外海漁業外,台灣西南沿海也有相當多的養殖漁業,可惜近年來台灣工業快速發展,沿海污染很嚴重,這不但造成養殖業的金錢損失,也對國民的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

台灣環海的資源除了漁業外,海洋能源也受到相當的注意,海洋能源主要包括利用波浪、海流、潮差以及海水的溫差發電。對台灣而言,溫差發電最有潛力,因為台灣東部沿海,黑潮帶來高溫的表層海水,表面與700公尺深的海水溫差已達20℃,而離岸數公里海深便達1,000公尺以上,這些都有利於溫差發電廠的設立。

理論上,海底也蘊藏相當豐富的礦產,但由於開採不易,現在僅止於研究的階段。目前中油公司在台灣海峽探勘,已在新竹外海開採到了天然氣,對於能源極端缺乏的台灣,也算是一項鼓勵。

台灣四面環海,陸上資源極其有限,研究、開發海洋以及保護海洋環境,對我們來說更顯得重要。若能繼續加強目前的海洋研究工作,則更能增加我們對台灣環海環境的了解,進而利用海洋。

范光龍任教於台灣大學海洋所海洋物理組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