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05月221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8、05

#期號:0221

#專欄:地球科學教育專輯

#標題:英國的地球科學教育

#作者:林俊全

:倫敦西郊的Kew Gardens,是馳名國際的植物園,園內栽植之樹多達11000株。去年十月一場颶風吹倒了其中的一千株(右);一棵倒下來的樹壓到暫時做為熱帶植物容身之所的棕櫚屋(上),而維多利亞時代的棕櫚屋還在整修。

 

 

 

 

 

英國的地球科學教育


【摘要】英國老百姓無形中已將環境觀溶入日常生活,這不得不歸功於他們地科教育的成功。

一個國家的強盛進步與否,不能單從外匯存底的多寡或對外貿易額來計算。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共識。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從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承平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重建,已有了初步的成果。因此,可以一個國家國民普遍具有的知識道德及對人類環境的認識,這樣的標準來評斷一國的進步與否。

如以上述標準衡量的話,無疑的英國應名列前茅。雖大英帝國的雄風不再,「日不落國」也成歷史,但是深入了解英國國民所具有的環境觀以及知識領域之廣,對世界大事所具有之整體概念,卻令人不敢對這個雄風不再、經濟日趨惡化的國家有所輕視。因為教育的成功以及文化的薰陶,已將有形的國力轉化為無形的、可貴的人力資源──具有現代知能及環境觀的英國國民。英國今天仍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來有自。

英國地球科學教育的成功,實為重要因素。雖然英國的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並沒有單獨設立地球科學課程,因為地球科學教育已分別由地理、地質及生物科學所取代。但由於在中等教育傳授這三門學科的成功,已使大部分國民都具有基本的地球科學知識,所以即使一般人進入大學裡,修習的學科與上述三學科無關,但仍具有相關的基本知識。

在這三門學科中,地質學講授地球的形成與歷史、岩石與礦物的特徵及重要性、各種地下資源的開採及應用,讓他們了解各種地質作用如火山、地震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災害。生物學講授物種的演化與各種生態體系的特性,解釋循環與平衡的意義,同時也說明各種動、植物的生態。地理學則講授地表上各種自然作用的特徵,包括水文的循環、氣侯的分布、風化侵蝕作用的特性,也闡釋地球上岩石圈、生物圈各種資源的分布特徵,還有人類因應這些自然環境的差異及特色所產生不同的文化與利用資源的方式,進而告訴國民由於這些自然環境資源分配的差異,產生了人口密度的差異及各種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問題。

一個現代的國民,具有上述的知識與常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唯有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的各項問題,才算具有現代國民的基本知識;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正確的環境保育觀念,環保工作也才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以及各項建設中。

以英國南部去年十月十六日的一場颶風為例,由於吹倒許多大樹,竟然震驚全英,因而醞釀著喚起全國人一起加入種樹的行列,以便讓他們子孫擁有一片公園綠地。對英國人這樣的行為,或許生活在台灣的國人很難想像,但那卻是他們多年來培養出來的環境觀。其背後隱含的意義便是重視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已很自然溶入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以美麗的公園大樹為榮;認為犧牲部分經濟成長以確保環境品質,乃理所當然。所以英國人上市場買蔬果,可以不虞蔬菜含過量殘餘農藥,可以不必擔心防腐劑過多。

除了學校教育成功外,英國的社會教育亦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博物館是極重要的一環。英國倫敦的地質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就是代表。琳瑯滿目的各種岩石、礦物、生物標本,各種解說媒體的動態介紹,深入淺出的說明了各種自然作用的演化,不但提供了各級學校許多的教具,也讓社會大眾有再教育學習的機會。因此在博物館裡可以看到許多穿西裝打領帶的小學生跪在櫥窗前素描,也可以看到許多民眾佇足在那裡。

英國由於地球科學方面教育的成功,連帶造成了許多社會的良性循環,所以雖然沒有高的經濟成長,卻因為有良好的社會福利與環境保育政策,因而形成了一個成熟而穩定的社會,無形中抵消了原來許多可能發生的社會問題。

反觀國內在經濟成長之餘,引發的公害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所以重視地球科學及相關學科的教育,實為刻不容緩之事。英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林俊全就讀於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班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