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202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6、10

#期號:0202

#專欄:「認知與視覺消息處理」專輯

#標題:太陽能發電──未來的新能源

#作者:楊建裕

太陽能發電的原理

發電廠的型式

經濟效益比較

未來之展望

   

圖一:太陽熱能發電系統圖。
圖二:太陽熱能發電轉換過程。
圖三:內腔型收集器。
圖四:外露型收集器。
圖五:各型集熱器的工作溫度。
圖六:各型太陽能電廠的效率與集中比。
圖七:線聚焦槽型拋物面集熱器。
圖八:位於美國加州Daggett的太陽能發電廠SEGS-I,採用線聚焦槽型拋物面集熱器,裝置容量13.8MW。
圖九:點聚焦碟型拋物面集熱器。
圖十:位於美國加州Warnerspring的太陽能發電廠(太陽電廠一號),採用點聚焦碟型拋物面集熱器,裝置容量4.92MW。
圖十一:中央集中塔式集熱器裝置。
圖十二:位於美國加州Daggett的太陽能發電廠太陽一號,採用中央集中塔式集熱裝置,容量10.8MW。

圖十三:預估1990年太陽能發電的單位成本。
:各型發電廠設備費用比較。

 

 

 

太陽能發電──

未來的新能源


【摘要】能源危機是現代社會的恐慌之一。傳統的火力發電有用罄之日,核能發電又有高度的潛在危險,太陽能似乎是未來能源唯一的希望。

近年來,太陽能的研究進展迅速,已有逐漸取代傳統能源的趨勢。政府為推廣這種潔淨無污染的能源,已於今年元月開始實施「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獎勵辦法」。本文介紹太陽能更進一步的利用,說明太陽能發電的原理、系統型式及經濟效益比較,可預期太陽能將成為未來主要能源。

近日來,環境保護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傳統式發電廠所帶來海水及空氣的污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切。核四廠的反對浪潮尚未平靜,蘇俄的核能電廠又發生爐心熔解、大量輻射外洩,帶來一次更大的震驚。在這一片環境污染恐懼及反核聲中,太陽能的利用似乎是未來唯一的希望。

太陽能是地球上儲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種能源,其來源不絕。太陽能不會造成任何污染之優點,更是其他傳統的石化能源所不能及。但由於其能量密度低,取得不易,在發電方面的利用,起步非常晚,直到第一、二次石油危機相繼發生,才開始有大規模系統化的研究。近三年來,由於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太陽能發電具備了能和傳統發電競爭的潛力,各工業先進國家都陸續建立了示範性甚至商業性電廠。今年元月,政府發布「太陽能熱水系統推廣獎勵辦法」,逼出國內太陽能利用的第一步,我們對於這種即將進入你我家庭的新能源,實應有進一步的認識。

太陽能發電的原理

從小我們就知道用凸透鏡聚光,可使紙燃燒,同理我們使用更多更大的透鏡,聚集更強的光,可以和燃燒瓦斯、汽油一樣使水沸騰,產生蒸汽,進一步利用來推動蒸汽渦輪機而發電。太陽熱能發電就是此一連串光學、機械及電力轉換的利用。

如圖一所示,太陽輻射能經反射鏡集中至收集器,由收集器表面波狀材料的交互作用轉換成熱能;水流經其中,吸收熱能,變成蒸汽流出至渦輪機,由於壓力改變,將熱能轉換成機械能,帶動發電機而產生電,變成電能輸出。這一連串的轉換過程,並未牽涉任何新學問,但由於過程複雜,引起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上述轉換過程可分成三個階段:光→光、光→熱及熱→電(見圖二)。

一、光→光:將低密度的太陽輻射能集中成為高密度光能,其轉換效率主要依反射鏡的光學性質及追日控制系統而定。雖然目前這部分的效率已達90%以上,但由於造價昂貴,約占全部電廠費用的1/2,如何降低其成本為目前太陽熱能發電研究的重點。

二、光→熱:將光能轉換成熱能,其效率依收集器的吸熱及熱損而定,一般可達70%。由於考慮吸熱及熱損的最佳化,目前普遍使用著內腔型(cavity-type)及外露型(external-type)兩種收集器(見圖三及四)。前者將集熱管置於收集器內部,反射光經由洞口射入,此種設計熱損較低。後者將集熱管露於收集器表面,可收集較大範圍的反射光。

三、熱→電:和傳統發電方式完全一樣,熱→電轉換基本熱力循環效率有其理論上的限制。我們都知道理想卡諾循環的效率,當冷源為常溫,而熱源溫度為50°、100°、350°或500℃時,其理想效率分別為10%、20%、50%或70%。實際熱力循環的效率都較卡諾循環低,然而這並不是唯有太陽能如此,任何熱電能轉換系統,都受到此熱力學定律上的限制。

在上述三種轉換過程中,熱源溫度越高,熱力循環的效率越高,但相對的集熱設備的費用增加,收集器的熱損也越大,因此需要求得在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下的最佳狀況。目前由太陽幅射能至電能的整體轉換效率,約在10∼20%間,最高已可達26%。據美國能源部估計,至1990年時,太陽能轉換效率約在25∼28%之間。

發電廠的型式

前述討論中,我們考慮熱源溫度、轉換效率及設備費用間的交互關係,發展出多種型式的太陽能發電廠。依其主要集熱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線聚焦式、點聚焦式及中央集中塔式三大類。另外尚有非聚焦式的平板集熱器、太陽鹽水池(solar pond)等亦可應用來發電,但由於其工作溫度低,轉換效率極低(約1∼2%),現已少用來發電。

各型集熱器的工作溫度如圖五所示,以中央集中塔及點聚焦式為最高,其次為線聚式,至於平板式及太陽鹽水池,一般都在水的沸點以下。圖六為各型集熱器集中比及效率的比較,和工作溫度有著類似的趨勢,其中各點為目前世界上較著名廠的效率及集中比,U表示線聚焦槽型拋物面式,Δ表示點聚焦碟型拋物面式,表示中央集中塔式。圖七∼十二為三種集熱器構造及使用此類集熱裝置之發電廠。

經濟效益比較

太陽能發電的研究,早期的設備費用極高,第一個大型的太陽能發電廠太陽一號(Solar One)完成於1982年,建廠成本為每瓩13,400美元,遠高於傳統發電成本。但由於技術改進及市場的增大,隨後完成的各廠,費用急遽下降。表一為近年各太陽能發電廠裝置費用及核能發電廠之比較。美國的核能電廠由於安全及環境影響要求較高,因此裝置費用遠高於我國。

在單位發電成本方面,太陽能發電由太陽一號的每度約6美元降至SEGS-Ⅲ預估的0.05∼0.08美元,已和傳統發電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力。據德國BSE公司預估(見圖十三),至1990年,太陽能發電將低於燃油電廠的發電成本。另美國能源部的長期研究發展目標,1990年後,太陽能發電廠的設備費用將降至每瓩1,300∼1,600美元,而單位發電成本,則為每度電0.05美元。可見太陽能發電將逐漸較傳統發電方式更便宜、更經濟。

未來之展望

由於太陽能發電的諸多優點,導致各國政府機構、研究單位及工商業界的相繼投入。近年來,由於油價的連續下跌,引起很多人懷疑太陽能利用的經濟性。但油價下跌是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及各國積極開發新能源並勵行節約能源,而使油產過剩的結果。今年平均單位發電成本(美元/度)四月,蘇俄發生核廠爆炸,關閉了二十部同型機組,油價立即止跌回升,即是一明顯的證明。傳統石化能源終將耗竭是必然的事實,而潔淨無污染更是太陽能超越經濟性之上的最大優點。太陽能雖然目前尚未能大量取代傳統能源,但終將成為未來能源的主角是可預期的。

台灣位於亞熱帶,日射充足,又缺乏天然石化能源,具備了發展太陽能最必要的條件。雖然目前國內的發電成本,燃油2.7元,燃煤1.7元,核能1元,都低於太陽能發電,但其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如廢氣、排水及輻射等,都是值得我們在經濟價值外重新評估的重要項目。另外,在澎湖離島、綠島及蘭嶼等地,柴油發電成本高達每度13.9元,就經濟角度而言,就已值得利用太陽能了。太陽能發電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參考資料

1. F. Pharabod, "The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of solar energy", Intersol'85 Montreal, Canada, June 1985.

2. "Solar Plantl, A new era for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Int. Power Generation, Dec/Jan, 1984/1985.

3. "Solar thermal evaluation report FY 1984", U.S. DOE, July, 1985.

楊建裕任職於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