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44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1、12

#期號:0144

#專欄:大家談科學

#標題:大家談科學

#作者:郭正典 彭旭明

下駟對中駟,中駟對上駟──請重視科學中文化

談談化學名詞的翻譯

 

 

 

 大家談科學


【摘要】「大家談科學」是為讀者闢的專欄,我們希望讀者就日常生活或是學習過程中發掘一些有趣的問題,自己試著給它一個科學的解釋,然後提出討論。我們誠懇地希望讀者們熱烈反應,藉著這一欄的篇幅,交換大家的心得。因為是個人的心得,所以不代表本刊的意見。

下駟對中駟,中駟對上駟──請重視科學中文化

郭正典

吾國的科學發展不及歐美,為了不致落後太多,並期望有迎頭趕上的一天,設法吸收歐美的科學知識是確有必要的;學習歐美就需閱讀外文圖書、期刊,甚至留學海外,故外文是必需的,尤其是英文。

但是要學習歐美是否就得全國英文化?學生們從初中或國中開始即有英文必修課,進了大學之後除少數共同科目之外,絕大部分的教材都是英文的,教師講課、幻燈片、講義及參考資料也都是英文的,到大學畢業時,每人都已花了十到十三年的時間於英文之上了。如此大費功夫的結果,是否達到了學習歐美的初衷?學習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一個人可以學會使用多種語言,但真能流暢運用的則只有他的母語。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雖然我們已費了莫大的氣力,費了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於英文上,但是無可諱言的,絕大多數的人閱讀英文資料時仍無法像歐美人那般順暢,理解的程度也無法相比。雖然沒有確實的試驗資料可據,但相信每個人都心裡有數,我們吸收英文資料的效率比起歐美人是相去頗遠的。

科學進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的增進也被形容成「知識爆炸」。處此時代,稍不勤於學習極易被拋在後面,若再將「語言障礙」加諸每個人身上,使人人看起外文資料來想快也快不起來,欲求中國之科學不永遠停留於相對落後的階段,可能嗎?更不用說想要超前了。吾國科技原就輸歐美甚多,這是先天不足,若再加上「語言障礙」的後天失調,其結果不問可知矣!

英文是知識領域內的第一語言,但學習歐美和全國英文化並不同義,從學習效率的觀點來看,這兩者甚且是異義。誠如前面所言,一個人真能流暢運用的語言只有他的母語;假若有兩本內容完全一樣的書籍,一為中文,一為英文,對中國人而言,使用那一本書的學習效果最好,是一件極明顯的事。再從另一方面來看,與其讓萬千學子每人花費數年、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光陰,去學習一種到頭來仍無法像母語那般運用純熟的外來語文,不如禮聘各行各科學有專精的人士,就各人所精的部分譯著外文著作,供學子學習來得經濟且有效率。現在的印刷事業極發達,為什麼不讓少數專家學者辛苦些譯著外文圖書以造多數人之福,卻要每個人辛辛苦苦地學英文,啃原文書?或謂大量翻印、翻譯原文書的結果將使學子們的英文程度更形低落了,果有此問,那真是一個本末倒置、因果顛倒的笑話了:學英文只是一種學習歐美的手段、一種工具而已,若能不藉英文而更有效率地學習歐美的長處,那又何必要死抱著英文不放呢?也許有人會認為中文化的結果,那些不適宜大量翻譯的專門性期刊以後將沒有人看得懂了。有這種疑義的人不妨參看日本的例子,人家的科學資料是怎樣處理的,況且並不是每個學子以後都要當教授學者,若真的無法將太專門的外文期刊譯成中文,則有志當教授、作研究的人就宜自行設法多看原文資料,不能因為此點而要絕大多數的人陪著啃原文書,且妨礙了科學在國內的生根。

古代的人應該不會比現代人更聰明,但他們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懂得「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以取勝的道理;今人應該不會比千年前的古人更愚笨,奈何在科學基礎原就薄弱的情況下仍採用了「下駟對中駟,中駟對上駟」的笨法子,欲以己之短去攻人之長,而仍希求科學勝過歐美,豈非緣木求魚?英文非我們所長,為何大家仍不重視中文化?愛因斯坦若生在中國,他要讀物理之前先得花上六年的時間學習英文才看得懂大一的物理讀本,以後每篇文章又都是外文寫就時,我不知愛因斯坦會不會還是大家心目中偉大的愛因斯坦?!

談談化學名詞的翻譯

彭旭明

上期的科月,有篇DNA如何疊合的文章,把octamer譯成八偶體(見44頁),同樣在圖九(45頁)中亦有四偶體(tetramer)的譯法,我想這是不對的。一般比較通用的譯法為四聚體(tetramer)及八聚體(octamer),表示四個或八個單體(monomer)聚在一起。原作者可能將化學上的一規律──八隅體規律(octetrule)相混淆了。octet本來是八個為一組的意思,八隅體規律是這樣:當原子的外層電子,經共用或得失而達到八個電子的組態時,較穩定。筆者不知是那位前輩將octet譯成八隅體,但覺得很適切、順口。隅的意思是邊側,八隅體規律常應用於畫路易士結構(Lewis structure),將電子以點代表而畫於元素符號之四周,有八個點(電子)時表示是穩定化合物,所以說八隅體譯得很好。原作者又將八偶代替八隅,則又是誤用。偶是對的意思,所以電偶極(electricdipole, 或稱電雙極)是指一對分開的電量各帶相同之正負電荷。以此推論八偶的意思是八對,那八偶體豈不是有十六個的意思!所以說octamer譯成八偶體是不對的;譯成八隅體也不好,因為八隅體規律有其專有地位,而且octamer是指八個單體聚合在一起而已,沒有邊側之意。八聚體還是最適當的譯法。

在化學的領域裡,還有很多容易引起困擾的用詞(或譯名),例如「方程式在平衡時」這句話有二種意思:一是方程式的係數已經平衡了(balanced equation),另外一種意思是這方程式在平衡狀態(equilibrium state)下。所以有些初學者很受困擾,解決的辦法是將平衡方程式係數的「平衡」與方程式在平衡狀態下的「平衡」用不同的字眼代替,有些意見是將平衡方程式係數的「平衡」改成「均衡」、「調衡」或「配平」等。其他的例子如potassiun permaganese是高錳酸鉀或過錳酸鉀?電子或鍵結之delocalization是電子的非局部化或非定點化?

這些問題(擴大些就是科學名詞之中文化)都應該有專任的專家(最好具有科學及語文的專長者)做初步的翻譯工作,成為草案,然後公布,讓其他專家表示意見,綜合大家的意見,做成最後之標準譯法,讓大家使用,而且也有義務使用。目前事情沒做好的原因,大概是找不到專任的專家(具科學及語文專長者)了。有點像找隻老鼠去替貓掛鈴──方法雖好,行不通!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