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44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1、12

#期號:0144

#專欄:益智益囊集

#標題:換取無窮的時間

#作者:曹亮吉

圖一

:Napier

圖二

:曹亮吉現任教於台灣大學數學系,本刊編輯委員。

 

 

 

 換取無窮的時間


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數學家Laplace(1749∼1827年)說過:對數的發明,簡化了計算,使天文學家的壽命增加了一倍。

對數的要點就是化較難的乘除計算為較容易的加減計算,而乘除計算又正是天文學中經常需要的。譬如天文學中常用的球面三角公式,往往含有幾個三角函數值的乘積,直接計算不但費時,而且容易弄錯。

在對數發明前,化乘積為加減的最主要公式,就是三角學中的四個積化和差公式。其中2cosAcosB=cos(A+B)+cos(A-B)這個公式,阿拉伯數學家ibn-Yunus就提起過(約1008年)。十六世紀末,法國數學家F.Vièta(1540∼1603年)由幾何圖形導出所有的四個公式。譬如在圖一中,x、y各表瀏覽原件瀏覽原件,則x-y代表瀏覽原件,因此

瀏覽原件

令A=(x+y)/2,B=(x-y)/2,則上式就是2sinAcosB=sin(A+B)+sin(A-B)。(習題:用類似的方法求得其他三個積化和差的公式。)

這些公式不但簡化三角函數值乘積的計算,而且求任何兩數乘積時也可以借其一臂之力。譬如要算12.19×544.6,先查表得sin7°=.1219,cos57°=.5446,所以瀏覽原件

積化和差的三角公式雖然還很管用,但文藝復興後,面對研究所需大量的乘除計算,天文學家還是期待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

對數的發明者John Napier(1550∼1617年),是個業餘數學家。他是蘇格蘭Murchiston地方的地主,經營大量的房地產,寫過反天主教的文章(他自認這方面是生平最得意的著作),發明各種兵器。他在數學方面的興趣止於三角學與計算,但貢獻非凡。Napier關於球面三角公式的記憶絕招(見科月69年12月本欄)及Napier算棒(科月70年1月)都是可愛的作品,而對數的發明更確立他在數學史上的地位。

在1590年左右,Napier大概是聽到天文學家Tyco Brahe等人用積化和差三角公式簡化計算後,開始研究對數。起先他注意到一個幾何數列{an}和其相應冪數算術數列{n}之間的關係:幾何數列中的兩項相乘(除),相當於算術數列中相應的兩項相加(減),這是乘除化加減的一個辦法。如果任何數都可以寫成a的某次方,則兩數相乘除就不成問題,但可惜縱使取a=2這樣小的數,2n之間的間隔還是太大,且當時非整次方的觀念還不成熟。於是Napier想到取a為一個非常近於1的數,使得an間的距離很小。古時的正弦函數不看成比例(其他三角函數亦然),而是先固定圓半徑長,再談相應於角度的(半)弦長(見科月69年9月本欄)。而Napier時常用的圓半徑長107(也就是說三角函數表為7位小數),所以他選a為1-1/107,又為了避開小數,且讓冪積之值散開,所以考慮幾何數列{107(1-1/107)n}(只計算整數部分),則此數列相鄰兩項之間不超過1,而任何0與107之間的整數都要等於某個107(1-1/107)n。設x=107(1-1/107)n,則n就是x的Napier對數值,記做Nx=n(N代表Napier),其與x的「真正」對數值的關係是這樣的:令瀏覽原件,則由瀏覽原件,可得瀏覽原件,即,把原數與其Napier對數各除以107,則得以b為底數的對數。雖然Napier對數不是「純正」的對數,但它仍然有如下的性質:瀏覽原件,所以一樣可以簡化乘法的計算。

Napier的著眼點在於建立N(107sinθ)數值表(因半徑=107,Napier時的正弦長為107sinθ),θ相間1分,從0°列到90°;若sin1'=(1-1/107)n,則n要大於800萬,要直接計算這麼多次方是不可能的。Napier有種種巧妙的逼近法才使計算變成可能,但整個製表工作仍然浩大無比,前後耗去20年工夫才大功告成。

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中,Napier卻用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對數。如圖二,設有一直線AB長為r(譬如107或其他整數),一動點C在AB上由A往B移動,假定C點的運動速度等於BC的長度x。又有另一直線DE(瀏覽原件方向可以無限延伸),一動點F在其上由D往右做等速運動,速度為r。則DF的長度n就是同一時刻的BC長x的Napier對數。在這種模式中,C點的運動相當於幾何數列,而F點的運動則相當於算術數列。

由於Napier生在伽利略及牛頓之前,他所談的速度應該不是瞬間速度,而可能指的是把時間等分成長為1/r的小段後,C點在每一小段上所保持的等速度〔其速度為x;Napier在說明時,用velocities(=各小段上的各個速度),而不用Velocity,似乎可以肯定這種看法。〕,如此則很容易證得,在第n個時間分點時BC的長度為x=r(1-1/r)n,而DF的長度為n,由此就得到原有的幾何與算術兩數列(取r=107)。如果速度解釋成瞬間速度,則由微分方程式-dx/dt=x,rt=n可解得瀏覽原件。因瀏覽原件非常接近瀏覽原件,所以這種運動解釋可看成原有觀點的精緻極限化;若r=1015(十六世紀有人以此為圓半徑,造15位三角函數表),則所用b值瀏覽原件更要接近於1/e。

Napier的對數表一經發表,立刻引起廣泛的注意,其中尤以倫敦Gresham書院的Henry Briggs(1561∼1631年)更是興致高昂。Briggs於次年親往愛丁堡造訪Napier,二氏在這次會談中。終於看清對數的本質,雙方同意對數不限用於三角函數值,而且在十進位計算中,以10為底的對數表最為方便,這就是常用對數了。可惜這時Napier年事已高,製表工作只好由Briggs及其他人接棒完成。

Briggs的8位常用對數表的造法如下:首先用不斷開方法算得下表

瀏覽原件

設1≦x<10,在上表中找出最近於(但不大於)x的數瀏覽原件,以之除x,得商x1,即瀏覽原件。用同樣的方法處理x1得x2,…xn,即瀏覽原件瀏覽原件,{xn}為遞減而趨近於1的數列。因瀏覽原件,所以如果xn-1只在小數點下第m位才有值,則瀏覽原件就會準確到第m-1位小數。(習題:利用上表計算105到第6位小數。)

在計算10的2n次方根時,Briggs用一種偷巧的辦法:設瀏覽原件,則瀏覽原件。若α很小,則α2可略去不計,再由兩式消去α,就得瀏覽原件,亦即瀏覽原件的小數部分為瀏覽原件小數部分的一半,這在上表中的右欄就看得出來。

有了Napier及Briggs等人花了幾十年的心血,後來的天文學家每個人都可省去一半的時間。以有限的生命換取無窮的時間,這是計算史上的一大手筆。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