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32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0、12

#期號:0132

#專欄:

#標題:桑田滄海一漁村──揭開蚵子寮海蝕之謎

#作者:張治國

名不副實「蚵子寮」

問出大問題─桑田化滄海

漁民的困惑

謎底揭曉了

考諸地史,細究根源

:漁村民宅與大海僅一堤之隔。

:民國59年重建的「階梯緩坡式」鋼筋混凝土海堤。

:「螺底台地」西南邊緣的砂質海崖(赤崁海濱)。

:中央遠方突出海中之岬角即鳳鼻頭,乃「鳳山隆起珊瑚礁」最南端。圖左之村落即鳳鳴村。台地末端之沙質海崖於圖中不可見,因已築起海堤之故。

 

 

 

 桑田滄海一漁村

──揭開蚵子寮海蝕之謎


【摘要】台灣有處地方,不像我們常說的滄海變桑田,而是桑田化滄海!

台灣西部與西南部海濱,絕大部分都有平坦遼闊的沙灘,高潮時沒入海中,低潮時重見天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海埔地」。有些地方,海埔地寬達好幾公里,長達好幾十公里。可是西南部海岸已有幾處地方,陸地不但不向前擴展,反而受海水侵蝕而後退,其中最嚴重的地方,已後退了好幾百公尺,若非長堤保護,僅餘的土地、家園,早被海浪無情地吞噬了。

台灣沿海不乏長達九千公尺的海堤,絕大部分的地方,房屋等建築都比海堤低,而且與海堤保持一段距離,中間往往隔著田園或荒地,至於堤的另一邊也有段沙灘。然而台灣有個地方,海堤雖不過一千多公尺,但堤的一邊是浩瀚碧波,海水緊逼堤下,另一邊卻屋宇簇集,居民家門外就是汪洋大海,海水來回衝擊的聲音,鎮日不絕於耳,而且堤上機車無阻,可嬉戲,可徜徉,可垂釣,……這種情形,相信別說親眼目睹,耳聞者恐怕也不多吧!

一般說來,海崖都是岩石性的,台灣的岩質海崖在北部、東北部、東部與東南部不時可見,然而你可曾聽說過,台灣也有又長又直又陡的沙質海崖?!

台灣的漁港大大小小真不知凡幾;既然稱作漁港,大的必有港口、防波堤、碼頭、冷凍廠……等,中小型的也有段防波堤和船渠,再小的至少也有個避風避浪的船澳。妙的是,台灣西南部的一個小漁村,有漁會、有魚市場,也有漁民、漁船和竹筏,卻以大海為漁港!防波堤、碼頭、船渠、船澳等竟付闕如!

名不副實「蚵子寮」

這麼一個特殊的地方,就在高雄縣梓官鄉柴山的北方,也就是左營軍港西北邊不遠處的「蚵子寮」與「赤崁」,是個人口近萬的濱海漁村。

要到蚵子寮與赤崁,最好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下了車,朝西邊巷子一鑽,不幾步路就來到海邊。若是來得正是時候,可見離岸不遠處,「漂浮」著大大小小的漁船,少則幾十艘,多則百餘艘,還有隨波起伏的竹筏點綴其間。

在風平浪靜的晴天,大海就是蚵子寮與赤崁的漁港,漁民不論捕魚、裝物卸貨都以機動竹筏來往。如果天氣惡劣,海面浪濤洶湧,你根本看不到半艘漁船,他們早將漁船開往高雄港避風去了。幾十年來,蚵子寮和赤崁的漁民就這樣往來奔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也許你會納悶,既然稱作蚵子寮,該是個養蚵、採蚵的「蚵」村才對,怎麼嗅不到一絲蚵腥味,連個蚵殼也不見影子?!

問出大問題─桑田化滄海

原來,一、二十年前,現今離岸不遠的地方,根本就是一片陸地。三十多年前陸地更廣大,沙灘更綿延,海岸線遠在現今的海中央。一、二百年前,早期的漁民在潮埔淺灘插架殖蚵,那時的蚵子寮才是名副其實的小蚵村。

然而,五十多年前的某日,海水漲潮後就高居不退了,而且還一步一步地逼進,一點一滴地吞噬陸地,襲捲民房,………。起初,漁民們想盡辦法,投下不少人力物力,試圖減緩海浪的威脅,然而每遇颱風來襲,一切盡付諸「西」流!

漁民們欲哭無淚,既不知事出何因,又無法力挽狂瀾,只得拋棄田園和房產,往內陸遷移。遷得慢的,或稍有遲疑的,固然逃不過海浪襲捲,連先遷至較高崁地上的,到後來也難逃一劫。他們那裡想得到,大海竟是如此兇狠。

日據時代,日人以搜刮搾取台胞為目的,根本不會為這小漁村興建海堤,保護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光復後,海蝕有增無減,愈演愈烈,政府開始注意這個角落。民國四十年前後築起了第一道海堤,當時不過百來公尺長。後來由於海水仍不斷進逼,堤防時時崩塌,土地續為海水捲跑。多年來海堤歷經整修,加高、加厚、加長而不斷擴大,惜均因不明究裡而築未得法,每遇颱風,皆前功盡棄。

民國五十八年是蚵子寮與赤崁劃時代的一年,這年以前堤防外還有片沙灘,孩童們拾貝、追逐、嬉戲的畫面仍在。尤其每屆蝨目魚、鰻魚魚苗汛期,海灘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這年一連三個風姨──衛歐拉、艾爾西、芙勞西,接力式地光臨本省,尤其「衛歐拉」更帶來了天災巨變,使台灣中南部海岸處處掛彩。風裙掃過後,赤崁、蚵子寮的海灘消失了,海堤柔腸寸斷,民房倒塌,災情十分慘重。

漁民的困惑

赤崁、蚵子寮的居民最感納悶的是,別的地方,村落地基比海面高不了多少,海水一漲,便容易大舉入侵,但海水一退,陸地依然是陸地,房屋仍可原址重建,作物待鹽分沖淡後仍可栽植。然而赤崁、蚵子寮的情況卻是:房子高在崁地上,平常風浪根本不及「崁」高,更夠不上房子的邊,即使颱風引起的大浪高濤,也難與房子齊高,可是損失卻出奇地嚴重,尤其陸地一被大浪侵蝕,一去就是一大片,海水退後,不但民房無法原址重建,連田地、作物都無影無蹤了。

有了海堤護岸後,颱風致災總不外是堤身先毀才崁基崩,再房屋塌,最後被海水吞噬;只有緊靠海堤邊的房子,才是直接被巨浪沖毀。

他們更萬萬沒有想到,早期看上這塊崁地海拔較高,才定居於此的,如今,「崁」反成了大浪外的「第二禍首」。

謎底揭曉了

原來,幾千年前,高雄縣的海岸是彎彎曲曲的,不像現在這般平直,位置也偏於現在的東邊。當時海岸外有個孤島,名叫「古螺底島」,是更早之前由泥沙堆積形成的,因某種原因與陸地分了家,孤矗海中。後來海水退了,加上河流泥沙的堆積,古螺底島又和陸地連成一氣,成為孤矗平原、西面臨海的台地。赤崁、蚵子寮就在「螺底台地」的西南邊緣上,蚵子寮位置較低,赤崁稍高。由於「崁」是沖積台地,崁土是泥沙,海拔雖然較高,但質地太鬆弛了,根本承受不起沖擊。在早期,海永遠在崁外,還可高枕無憂,等到海水逼進,便岌岌可危,從此再無寧日了。尤其颱風來襲,大浪一沖,崁腳立被淘空,上面的崁土、民房便如山崩般塌下。就這樣,海水不斷逼進,崁土不斷崩塌,造成惡性循環。

即使後來的堤防長達一千一百多公尺,全部鋼筋混凝土建造,然而堤前並無緩衝波浪的構造,堤基板樁接縫處發生裂隙,堤身又係直立豎壁式,而衛歐拉颱風掀起的巨浪數十年來罕見,於是堤基滲水,堤腳受沖蝕,堤內填土被淘刷一空,海堤在巨大波壓下焉能撐得住?

此時,蚵子寮、赤崁的居民不能再往後遷移了,這是他們最後的土地與家園,最後的防線如再固守不住,近萬居民生命財產,便直接暴露在大海威脅下,隨時都有全村毀滅的可能。

慘重的教訓下,工程師總算把對了脈,政府也認清事情的嚴重後果,先是動員軍民緊急搶修,以鐵絲蛇籠、砂袋、草包、木樁等建起臨時性的防線,勉強渡過當年颱風季節,接著又撥下巨款,興建一勞永逸的堅固海堤。

你現在去赤崁、蚵子寮,一到海邊,展現眼前的便是五十九年重建的「階梯緩坡式」鋼筋混凝土海堤。堤身最外圍有一列密集成帶的菱形石塊,大小一致,安放規整,是緩衝波浪的第一線;後面的堤基呈樓梯狀,緩緩向上,無形中加厚了堤基,也拉長了堤身與海水的距離;緊接著有段弧狀、內凹的構造,再上去才是寬厚、堅實的堤身。這樣一層一段地防波抗浪,加上堤腳密實無縫,堤基深入地下,無怪乎十年來,颱風再大,海堤總是有驚無險,一反過去兵敗如山倒的頹勢。

六十七年是赤崁、蚵子寮的大年,繼永久性海堤建成後,一向無漁港寄泊的漁民,也將結束多年來兩地奔波、寄人籬下的生涯了!

五月月廿七日,梓官沿海民眾向縣府、省府與中央爭取多年的蚵子寮漁港終於正式動工興建。可是,蚵子寮漁港破土興工後不久,卻發生了一個插曲。包商動工時發覺,原工程計畫圖中所示的防波堤與施工道路位置,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才知道蚵子寮漁港工地位於海堤南端的沙灘上,沒受海堤的保護,以致工地竟被海浪襲捲而去!

為甚麼赤崁、蚵子寮一帶海蝕程度如此嚴重?

考諸地史,細究根源

翻開地圖來看,台灣西部海岸以曾文溪三角洲最突出,這以北的沿海多為廣大的海埔地,海岸線不斷向外擴展,三百年來,大片滄海化為桑田,是台灣最標準的「堆積型」「前進」海岸。

曾文溪三角洲以南,海岸線突然由東北/西南走向轉為西北/東南走向,而且還深深往內凹入,直到高南縣界的二仁溪口,形成一個內彎的弧形,海岸線非常平滑。這段海岸從前一直都是不斷向前擴展的,不過,由於曾文溪三角洲向外突出太快了,阻滯了由北南下的漂沙,近些年來已開始遭受侵蝕,尤以喜樹、灣裡為最。

從二仁溪口以南直到枋寮,海岸線平直單調,除極少數地方保持不進不退的穩定狀態外,其餘概屬「侵蝕型」的「後退」海岸。屏東縣的枋寮、佳冬、東港,高雄縣的汕尾、中芸(註:「芸」非「藝」之簡寫)、鳳鳴村、大林埔、紅毛港、蚵子寮、赤崁、南寮、崎漏,以及高雄市的中洲等都是,其中又以蚵子寮、赤崁和紅毛港二處最為嚴重,是有名的侵蝕海岸。

以柴山為界,台灣西南部從二仁溪口到枋寮這段侵蝕海岸,大體又可分成南北兩部分。柴山以南的海岸,由於高屏溪含沙量甚鉅,以往都是不斷向外擴展,造成屏東、東港、枋寮間的大片沃野。還由於部分漂沙北移,從十八世紀中葉以後,逐漸形成一條長達12公里,有如堤般的「砂嘴」,包圍內陸而成狹長遼闊的「高雄灣」。

不過,最近這段海岸的向外堆積前進似乎氣勢已盡,因為,高屏溪的出口──即東港外海,有個深陷的溺谷,從前海岸不斷向南推進的結果,使得彼此間的距離愈拉愈近,近到大部分高屏溪泥沙都被它一手囊括(小部分可能為高屏外海、由南北上的海流帶走),海岸漂沙來源不繼,焉能再繼續成長?何況高屏溪輸沙已漸不如昔,西南季風引起的波浪卻仍然不斷撲向海岸,妨礙沙灘前進。在這種情況下,每當颱風來臨,尤其是颱風經過巴士海峽北上或西進時,海岸幾乎全線為大浪所襲,飽受侵蝕,若非海堤的保護,將不知有多少良田、民房為浪捲走!海岸線將比目前更為後退!

柴山以北到二仁溪口的北半部海岸,幾乎就在一條直線上。它和南半部的海岸由於柴山居間砥柱,分界非常明顯,尤其柴山北端,海岸內凹如袋,往南遽然外凸,成為二仁溪口到枋寮之間的西南海岸最大「轉捩點」。

這一段海岸從一千多年前開始,一直都是由東向西不斷前進,可惜附近河流除二仁溪輸沙較多,阿公店溪稍多外,其他都是涓涓小溪,南方雖有高屏溪「大河」,但只有少部分漂沙北上,卻又受阻於外凸的柴山。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高雄縣外海有條深谷,與海岸幾呈平行,可能當海岸推進到離深谷某段距離後,便欲振乏力,剎車不動了;再加上另外一些因素,又從「不進不退」轉為侵蝕型的「後退」海岸了。

高雄縣的紅毛港與赤崁、蚵子寮,在曾文溪口到枋寮這一段海岸,同為侵蝕最嚴重的地方。光就長度來看,紅毛港海堤長達二千公尺以上,從南方的大林埔,直到鳳鼻頭,都是一連串的侵蝕海岸,由紅毛港到鳳鼻頭,共長八千餘公尺,其他地區實無出其右者。相較之下,蚵子寮、赤崁海岸不過二千公尺左右,海堤則不到二千公尺,若再加上赤崁以北到南寮的侵蝕海岸,總長五千多公尺,仍遜於紅毛港──鳳鼻頭段。然而若從侵蝕歷史的長短與陸地後退的面積大小來看,紅毛港附近海岸比起蚵子寮、赤崁一帶,就有如小巫見大巫了。

尤其,蚵子寮──赤崁──南寮之間,有段又長又直又陡的海崖,南邊蚵子寮一帶較低,北邊,尤其赤崁海防哨以北較高,總長度在三千公尺上下,不過,卻不是別處所見不鮮的岩質海崖,而是全台罕見的沙質海崖。當地人因其臨海一面呈懸崖狀陡降,內陸一面卻平坦如夷,加以土質呈赭黃色或土黃色,故稱之為「赤崁」。

乍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斷層造成的懸崖,其實它是「螺底台地」西南方臨海邊緣,受海浪侵蝕崩塌而形成的沙質海崖,高度雖不驚人,但也在6∼10公尺左右。從曾文溪口到枋寮之間的台灣西南部海岸,這種又直又陡又長的沙質海崖,再也找不到第二處。高雄縣的桃子園、鳳鳴村附近,以及台南縣的灣裡、喜樹一帶,雖然也有類似赤崁的沙質海崖,但高度只有2∼3公尺,而且範圍較小,尤其鳳鼻頭、桃子園與之一比,更是短窄。

這四處沙質海崖,長短、高矮、侵蝕程度固然相異,但異中仍有同處。原來,幾千年前,台灣西南部海岸仍偏處東邊且彎彎曲曲的時候,從北而南有一系列的孤島或半島──古台南島、古大湖半島、古螺底島、古後勁半島、古鳳山半島,都由東北朝西南延伸,或突出海中成半島,或孤矗海外成孤島。除古鳳山半島外,其他都是沙土質,乃更早之前由河流沖積所成,因為受造山運動餘波的影響而抬昇,地勢較高,故未受海水所浸,突出呈半島或孤島。

後來,海水退了,河流又攜沙不斷堆積,這些半島與孤島便成為突出或孤立在沖積平原上的台地──台南台地、大湖台地、螺底台地、後勁台地、鳳山台地等。喜樹、灣裡就在台南台地的西南邊緣,赤崁、蚵子寮就在螺底台地的西南邊緣,而桃子園則在柴山北面、後勁台地的西南尾端,至於鳳鳴村,也在鳳山台地西南盡頭──鳳鼻頭附近不知名的小台地上。

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位於土質鬆軟的台地西南盡頭,緊臨著海岸。以往,海岸向前堆積的時候,它們一直平安無事,但最近幾十年來,海岸開始受侵蝕而不斷後退,海水逐漸向內陸侵襲,這些地方因緊臨海岸,地基又鬆弛軟弱,自然首當其衝,崁土崩塌,陸地後退,台地鄰海末端形成一列平直的沙質陡崖。

不過奇怪的是,這四處地方就只有蚵子寮、赤崁一帶海蝕最嚴重,陸地崩塌後退範圍(長與寬)最廣,沙質海崖也最高最長。

原來台南、後勁與鳳山三台地都是越往西南邊越細窄,到了臨海盡頭處,早已成強弩之末,因此,台地臨海部分既短小且低矮,陸地受海蝕而崩塌後退,規模便小得多,沙質海崖自然也不高不長了。螺底台地恰恰相反,越往西南越壯大,到近海處又往東南延伸,結果是,臨海的部分遠比其他三處更大、更長、更高,當然海蝕也就最嚴重了。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在現今的地圖上,螺底台地到了海邊就突然止步不前了,也就是說,台地的西南臨海部分,好像被硬切去似的,形成一條西北/東南向,又平又直的線──既是海岸線,也是螺底台地西南的邊界線。

照螺底台地延伸的趨勢來看,不應到此就止住的,這很明顯地暗示,台地西南部分早已有大片崁土被海吞噬了。目前在地圖上看到的螺底台地西南區,只是原本廣大台地的殘餘部分!蚵子寮、赤崁老一輩的漁民也說,幾十年來,由於海浪侵蝕、崁土崩塌,陸地已後退了好幾百公尺,甚至一公里左右。現今與大海僅一牆之隔的蚵寮國小,早在二十多年前,其大門是面向大海的,門前有條馬路,馬路與大海間有片遼闊的田地,如今早就無影無蹤了,真是桑田化滄海!

瀏覽原件

如果有日據時代早期或中期的地圖,拿來跟現在的地形圖對比,只要地圖精密,應可正確估計出,這些歲月中,多少陸地已為大海捲走了。

現在,螺底台地西南端臨海部分,從南寮南方開始,直到蚵子寮,全線三千公尺左右,只有南段的赤崁、蚵子寮一帶,已建起永久性的海堤,鞏固陸地。北段從赤崁到南寮的南邊,佔全長的一半以上,卻仍是赤裸裸的一條沙崖,直接暴露在大浪沖擊下。民國五十八年的衛歐拉颱風,一下子使它往內崩了一、二十公尺,因此,目前此段海岸比南段凹進不少。

北段海岸一則無漁民緊挨崖頂旁居住,二則沙崖又高(比較上)又長,建堤不及亦不易,只有任由大浪襲捲吞噬了。不過往內陸一、二十公尺的地方,就有公路、民房、工廠,以及大片的良田沃野,都在螺底台地上,若再聽任海浪為所欲為,要不了多少年,就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了。

由蚵子寮、赤崁的例子推而廣之,位於台南台地西南邊緣的灣裡、喜樹一帶,海蝕情形實應加以注意。據稱,灣裡一帶早在民國二十五年即發現嚴重海蝕現象,短短一年間,海岸線東移了五、六十公尺。如果附近河流漂沙來源再短缺、海蝕情況再惡化下去,台南市西南方的廣大台地將受到重大威脅。當然,目前雖然言之過早,但鑒於蚵子寮、赤崁之例,學者專家們實應對這一段海岸詳加研究。

此外,令人深感興趣的是,高雄縣梓官鄉的「赤崁」與台南市的「赤崁樓」,僅一字之差,莫非兩地有共同之處?

追溯歷史,三百多年前,現在台南市的西方與西北方,有片遼闊的內海,叫做「台江灣」。由荷蘭人的熱蘭遮城繪圖上可看出,當時台江灣東畔山丘連綿。考諸地史,這些山丘其實應為沙山土丘;因為三百多年前,台江灣東側即台南台地邊緣,台地海拔較高,末端由於早期海蝕之影響,本應呈沙質陡崖,只因那時海蝕早已不再,平直陡崖因河蝕、雨蝕及自然的風化、崩塌,不少地方分離孤立,形成一山一丘連綿不輟的外觀,但仍有些地方,還保持台地末端平直陡崖的原貌。

由此可知,三百多年前,座落在台江灣畔台南台地上的赤崁樓、赤崁社,跟高雄縣的赤崁一樣,也是因為地處台地臨海邊緣,一邊呈陡崖直降,另一邊卻平坦如夷,加上土質呈赭黃色而得名的(台南台地與螺底台地形成年代、原因、土質均大同小異)。

崁土台地是蚵子寮、赤崁一帶海蝕嚴重的第二禍首,已如前述,該無疑義才對,但關於「罪魁第一」的海水入侵,卻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考蚵子寮、赤崁海蝕之初,當地老一輩人的說法是,約始於五十多年前,那時正當高雄港灣開發的時候,兩者間會不會扯上關係,值得推敲。不過,老一輩人的記憶也不見得可靠,加以史實煙沒不彰,其他資料又奇缺,實在難以確定海蝕是何時開始的。光復以後,海蝕越來越嚴重,這點筆者可以肯定和阿公店水庫興建有關,因為阿公店水庫初建於民國三十一年,但因戰爭、洪水阻隔,日據時未能完成,光復後政府接下,民國四十二年全部竣工。本來阿公店溪河雖小,但含沙量可不算小,照理說,冬天應有部分泥沙往南漂移的,蚵子寮海岸有此漂沙補充,即使不向前擴展,至少也應保持穩定局面。但自從阿公店溪上游截溪築壩(早於民國四十二年即開始)以來,泥沙阻於壩後,海岸漂沙不再,陸地即被侵蝕而後退了(註)。

筆者認為,第一,外海有深谷吞噬泥沙;第二,夏天高屏溪北上的漂沙受阻於柴山;第三,附近溪流都是些無濟於事的小溪;第四,阿公店溪漂沙來源斷絕;這四種因素使蚵子寮海岸「貧血」,以致海水入侵,陸地後退。

也有人認為,地盤下沉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崁土鬆軟,容易壓密而發生地層下陷現象。

筆者以為,另一種特別的原因是,從前螺底台地太突出海中了,「樹大招風」,又與柴山形成犄角之勢,故每當風浪來襲,兩角首當其衝。但柴山堅硬,螺底台地鬆軟,故後者迅被侵蝕,尤其當海岸進到距外海深谷某段距離,欲振乏力,卻又值漂沙不繼,無法向前擴展而後退時為最。

註:河川上游建水壩,其下游出海口一帶之海岸會受侵蝕而後退,埃及亞斯文(阿斯旺)水壩即為一例。台灣西海岸之河川凡上游興建水壩者,海岸多少會受影響,此點可拭目以待(事實上,早有許多地方有海蝕徵兆了)。

張治國現服務於出版界。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