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日期:1980、07 #期號:0127 #專欄: #標題:預測反粒子的物理學家──狄拉克 #作者:林克瀛 |
|
預測反粒子的物理學家──狄拉克 狄拉克(P. A. M. Dirac)生於1902年8月8日。父親原籍瑞士,年輕時在英國布列司托定居結婚,育有三子,狄拉克便是在此出生,上有兄長下有妹妹。他父親於當地的一所一流中學教法文,後來,狄拉克也在同一所中學唸書。父親在家教他學法文時,是直接用法語交談,因此,當狄拉克覺得無法用法語來表達意思時就保持緘默,造成他日後不愛講話的習性。 他父親知道教育的重要性,鼓勵他讀數學。十六歲入布列司托大學讀電機工程,十九歲畢業。在大學裡所接受的工程教育(如計算梁上應力的分布等)可能是日後發明狄拉克δ─函數(delta function)的主要因素(今天幾乎沒有人注意到柯希荷夫是歷史上將δ─函數運用到物理上的第一人,時為1888年。嚴格說來此函數應看成是一連串函數的極限值)。後來,狄拉克說:「當你考慮工程結構上的負荷時,有些時候負荷是連續分布;有時則集中在一點,這兩種情形得到不同的方程式。若你試著把這兩種情形統一起來,自然會引入δ─函數。」 1921年,狄拉克大學畢業,父親希望他入劍橋大學繼續深造,但聖約翰學院卻只給他一年70磅的獎學金,實在不足維持生活,所以仍留在布列司托,想在工程界發展。當時正值經濟不景氣,人浮於事,因此又決定回到布列司托大學讀兩年數學(數學系答應免交學費),第二年專攻應用數學。 1923年秋,狄拉克入劍橋大學的聖約翰學院當研究生,在佛勒(R. H. Fowler)指導下研究原子物理及統計力學。由佛勒的量子論課程,他首次學到波爾的原子模型。當時劍橋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包括佛勒)都屬於數學系;實驗物理則屬物理系,由大師拉塞福主持。狄拉克常到卡文迪希實驗室聽著名科學家(如波爾)的講演。當時物理學家拉摩爵士擔任盧卡生(Lucasian)數學講座的教授,這個講座牛頓也曾主持過。九年後,狄拉克繼承了拉摩的位子。 狄拉克到劍橋才六個月就完成了第一篇學術論文。1926年,他在一篇論文中討論到一系統中有許多電子時所應遵守的統計力學,比義大利的費米(楊振寧和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唸博士學位時的老師,但不是論文指導教授。)晚了幾個月發表。他們所創立的學說即所謂的「費米─狄拉克統計力學」,又由於費米的論文先發表,凡合於這種統計律的粒子都稱為費米子。 波爾於1913年所提出的原子模型有許多缺點,而且只能用在氫原子上,應用到氦(原子序為2)時,理論與實驗不符。1926年奧國的薛丁格提出有名的薛丁格方程式,可以圓滿解釋原子的光譜。但是他的理論只能應用到電子速度遠比光速小的情形,並且不能說明為何電子具有自旋及磁矩等性質(荷蘭兩位年僅廿五歲的研究生烏蘭貝克及高德司密於1925年共同提出)。1928年,狄拉克研究這些問題時,將相對論應用在量子論上導出狄拉克方程式,不但可以應用到高速的電子,而且完全解決電子自旋等問題。但最驚人的是根據方程式的解答可預測一種新粒子──正子的存在,正子和電子質量相同,但電荷與磁矩則數值相同,符號相反。把理論推廣,就是每一種粒子都有反粒子存在(有時反粒子和粒子是同一種粒子,例如光子)。1931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安德生由宇宙射線中發現正子。這是物理史上第一次由理論預測到一種新的粒子。同年狄拉克又預測磁單極(又稱磁子)的存在,這種新粒子只含單一磁極,但迄今尚未發現。1933年他和薛丁格平分該年諾貝爾物理獎。他太太的哥哥是1963年獲半個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威格納(Wingner)。 狄拉克個性相當內向,軼事很多,下面介紹幾則。1929∼30年,狄拉克和海森堡分別在美國講學,然後搭同一條日本輪船到日本,兩人都不喜歡記者。船到橫濱時,記者登船訪問,有一位記者找到海森堡並問說:「我找遍整條船都找不到狄拉克。」其實,狄拉克就站在旁邊默不作聲。海森堡沒有透露真相,只告訴記者願意同答有關狄拉克的問題。 另有一次,威格納把俄國文豪杜思陀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借給他看,還書時問他有何意見。狄拉克的唯一評論是:「這本書很好,但作者犯了一個錯誤,他在某一章的同一天裡描述了兩次日出。」還有一次在中午聚餐時,大家正高談闊論,只有狄拉克不作聲,威格納問他:「為什么不講話?大家都想知道你的意見。」他回答說:「因為愛講話的比願意聽的人多。」 有一次,波爾對海森堡說:「每次狄拉克送草稿給我,內容都很整潔,沒有任何修改,看起來很順眼。若是我建議,即使是小小的改變,他也會很不高興。所以通常的結果是沒有更改。」波爾自己寫論文的方法是口述請別人記下來,一面不斷改正,直到滿意為止。波爾的碩士及博士論文即分別由母親及妻子聽寫。有一次波爾口述論文時,狄拉克正好在場。波爾一面來回的走,一面不斷的說了又改。狄拉克忍了很久,說道:「波爾教授,當我做學生時,老師教我在不知道怎樣完成一個句子時,不要動筆。」 1926年秋天,狄拉克到哥本哈根,前後住了半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波爾的研究所裡。波爾的性格給他印象深刻,尤其是波爾思考的各種問題。許多年後,狄拉克還記得,有一次波爾在研究兩個槍手拔槍相向,但又不敢開槍的心理問題。波爾的結論是:若你決心射擊對方並開槍,過程比較慢,倒是因受到外界刺激自動還擊來得快些,彼爾還買了一些玩具手槍,在研究所裡找一些人來試驗他的理論。波爾也考慮過買股票的心理問題,他相信若一個人買賣股票時分析得太多,結果還比不上那些根本不去想只是隨意買賣的人。 狄拉克現年七十八歲,本文取材自他七十誕辰的紀念論文集。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是英人布拉格,廿五歲與其父研究X光晶體繞射而共獲物理獎;其次是李政道、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是卅一歲獲物理獎。(科月8卷11期24頁「林德曼教授的哈巴狗」一文說海森堡二十六歲得諾貝爾獎是錯誤的。) 林克瀛現任教於清大物理系,本刊編輯顧問。 |
|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