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1月265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92、01

#期號:0265

#專欄:「全球變遷」專輯

#標題:地質溫度計──氧同位素與古氣候

#作者:汪中和

突然發現手上握著一支地質溫度計

有孔蟲氧周位素的研究影響深遠

同位素研究風起雲湧

圖一:從1億5千萬年前的箭石化石所量測的溫度變化。這取自蘇格蘭的標本,其氧同位素值所計算的溫度顯示它出生於夏季,在四年後的春季死亡。而當時該處海水的表面溫度比現在溫暖,年溫度的變化約5度。

圖二:第四紀中期(70萬年前)以來,深海沈積物內浮游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曲線。圖中顯示約有10個「冰期-間冰期」的循環變化;橫作標上的數字是氧同位素地層學的分期,奇數表示間冰期,偶數表示冰期。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間冰期的高峰上。

:有孔蟲是生活在海洋裡的單細胞動物,殼上有無數細小的呼吸孔,有浮游性與底棲性兩類。浮游性有孔蟲分布範圍甚廣,對海洋氣候種種變化的適應能力又極強,因而成為微體古生物學者及海洋地質學者研究的理想對像。照片所示即是浮游性的似抱球蟲,係採集自南中國海,左側的標本放大200倍,右側的標本放大100倍。

 

 

 

 地質溫度計──氧同位素與古氣候


發現氧同位素與古氣候之間有關連,是一件有趣且偶然的事。1946年的冬天,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教授尤瑞(H. C. Urey),在瑞士蘇黎世著名的工科大學講演,談到有關同位素的事。尤瑞指出:雖然同位素在化學性質上幾乎一樣,但在參與化學反應時往往造成不一樣的結果。例如,放在桌上的一杯水會自然蒸發,其中氧同位素(16O、17O、18O)即以不同的速率向外逸散,質量輕的氧-16就蒸發的比質量重的氧-18多。時間一久,這杯水內相對的就比當初含有較多的氧-17及氧-18。尤瑞的結論是:地球上的海洋已經過了漫長的類似蒸發作用,因此海洋相對地應該要比陸上的淡水含有較多的氧-17及氧-18 。

突然發現手上握著一支地質溫度計

在演講後的討論裡,瑞士有名的結晶學者尼格立(P.Niggli)當即推論說:如果海水與淡水的氧同位素組成不同,則在這兩個水體裡沈澱出的「含氧礦物」就會反應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尼格立建議大家來分析石灰岩、珊瑚以及水生動物石灰質骨骼中的氧同位素,就可以區別出它們的來源。尤瑞聽了後記在心裡,一回到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就著手計算海水與淡水中碳酸鹽的氧同位素比值差異到底應有多少。結果他驚喜地發現:碳酸鹽氧同位素的比值與其沈澱時的溫度有關。尤瑞後來回憶說:「我突然發現手上握著一支地質溫度計。」

當然,在1947年時,這支地質溫度計實際上還在尤瑞的腦子裡,而不在他的手上,因為尤瑞面臨二個難題。第一個是碳酸鹽氧同位素的溫度效應太小,當時質譜儀無法測量。依尤瑞的計算,如果溫度差一度,碳酸鹽的氧同位素比值(18O、16O)只有十萬分之五的差異;而當時最好的質譜儀只能量出溫度約10度的氧同位素比值。在海洋裡,10度幾乎就是溫帶與兩極地區的溫差!因此,尤瑞必須將質譜儀的靈敏度提高10倍。藉著一組優秀同事的協助,費了二年多的時光,他們克服了這困難。

接著,第二個難題是為了檢驗與補充尤瑞的理論計算,他必須以實驗方法,導出一個碳酸鹽氧同位素的溫度方程式。加州大學Scripps海洋研究所提供了養殖海洋貝類的恆溫水槽,尤瑞及他的同事愛普斯坦(S. Epstein)開始分析在不同溫度下生長貝類的氧同位素組成。可是現生貝類的殼裡不只是含有碳酸鈣,還有少量的有機質。這些有機質裡的氧同位素會干擾碳酸鹽裡氧同位素的信號,使分析出的結果無法反映出碳酸鹽氧同位素應有的溫度效應。在尤瑞及愛普斯坦的努力下,他們總算發展出一套可靠的標本處理程序,把貝殼裡不需要的有機質除去,單單分析碳酸鹽裡氧同位素的組成。他們分析的結果終於得到了所要的碳酸鹽氧同位素的溫度方程式,也證實了當初尤瑞的理論計算,基本上是正確的。

有孔蟲氧周位素的研究影響深遠

因此,到了1950年代的初期,尤瑞在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室已有能力可以著手分析化石的古溫度了。他們第一個標本是產自蘇格蘭中生代的箭石,從它像樹輪般的生長序列著手分析,成功地獲得了箭石生長的溫度資訊:它是生長在溫暖淺海的生物,冬夏的溫差約有5度(見圖一)。接著下來,一系列對含碳酸鈣化石的研究紛紛展開,也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其中最有成就、對海洋地質及第四紀地質影響最深遠的,當推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研究。這是在羅溫斯塔姆(H. Lowenstam)建議下,由尤瑞交給艾米立安尼(C. Emiliani)去進行的。

第一篇有關深海沈積物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文章,在1955年十二月號的《Journal of Geology》發表了,當時的主編霍爾柏格(L. Horberg)表示雖然他太不相信文章的內容,但是由於是個創新的研究,所以仍然批准登出。這篇文章登出後,立即引起廣泛注意,它首次揭開了更新世期間海水表面溫度變化的歷史,也革新了第四紀地質對於冰期-間冰期演變的觀念,更開拓了古海洋學的新領域。由此,可以想見它是多重要。

同位素研究風起雲湧

此後,許多實驗室開始紛紛投入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研究,配合深海鑽探計畫適時提供的各大洋深海沈積物標本,海洋地質及第四紀地質的研究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回顧過去三十多年的時光裡,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研究已經脫胎換骨,從單單溫度的量測,蛻變成為應用廣泛的研究工具。迄今為止,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溫度與冰川效應

當初愛普斯坦與尤瑞得到了碳酸鹽氧同位素的溫度方程式後,他們發現到一個得立即面對的問題:所計算出的溫度不單單與碳酸鹽氧同位素有關,還與碳酸鹽形成時水體的氧同位素相關。比如說,寒冷的氣候裡,碳酸鹽氧同位素會比較富集氧-18,同時在碳酸鹽周圍水體的氧同位素也會比較富集氧-18。因此,要精確的得到所需的碳酸鹽溫度,碳酸鹽形成時水體的氧同位素必須是已知或是可以估計,然後用碳酸鹽氧同位素去扣掉水體的氧同位素,再計算溫度。

在艾米立安尼最初的工作裡,他認為所觀察到深海沈積物內浮游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裡,約有1/3是由於兩極冰川的漲縮引起的,2/3是由海水本身的溫度造成的;可是隨後的研究卻大幅修正了他的看法。現在一般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第四紀時,在深海沈積物內浮游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裡,約有2/3是由於兩極冰川的漲縮引起的,1/3才是由海水本身的溫度造成的。所以氣候變化反映在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紀錄裡,是海平面起伏的效應大於海水溫度本身的效應。

地層對比

雖然有孔蟲氧同位素研究的原始動機是作古海洋的溫度測定,可是目前深海沈積物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曲線,卻成為第四紀地層對比最有效、也最準確的工具之一。

由於全球海洋混合的快速性,以及有孔蟲分布的廣闊性,使得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水面及溫度變化,能在很有限的時間內(短於一千年)遍及各大洋,並由當時生長的有孔蟲紀錄下來。所以,全球各大洋第四紀深海沈積物內有孔蟲氧同位素變化曲線的型態,都非常一致。再配合近來發展的碳-14、鈾系核種及古地磁定年的協助,有孔蟲氧同位素變化曲線的研究,已發展成為新興的「氧同位素地層學」。氧同位素地層學不但在海洋地質學界廣泛採用,最近傳統的陸地第四紀研究學者,也以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曲線,作為海陸地層對比的標尺了。

冰期發生的週期性

長期以來,地球歷史上氣候寒暖的交替,就一直吸引著地球科學家的興趣。第四紀深海沈積物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變化,不但革新了已往對第四紀冰期發生的觀念(在整個第四紀裡,冰期-間冰期的循環發生了30次以上),同時首次提出地質學上的有力證據,支持本世紀初塞爾維亞(現屬南斯拉夫)物理學家米蘭柯維奇(M. Milankovitch)所提出的「天文控制學說」。

米蘭柯維奇的學說認為,地球歷史上冰期與間冰期的發生,主要是受地球公轉及自轉幾何變化的影響,也就是受地軸的傾角(週期約四萬年)、地軸的搖擺(週期約二萬年)及繞日運行軌道的偏離(週期約十萬年)等三項因素變化的控制。而第四紀深海沈積物內有孔蟲氧同位素的長時間序列變化,正好能提供作為頻譜分析來驗證米蘭柯維奇的學說。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現在已證實:第四紀冰期-間冰期發生的週期,與地球公轉及自轉的幾何變化有極高的相關性,也為未來氣候的預測奠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有孔蟲氧同位素的研究不單單在古氣候、地層對比上有極大的成就,在有孔蟲生態的了解上也貢獻良多。目前氣相質譜儀的靈敏度,已進步到可分析一個有孔蟲個體(約150微米大)生長的溫度歷史,透過它的出生、幼年、成年直至死亡的溫度變化,我們將可以了解有孔蟲一生移棲的過程,這在十年前還是不能想像的事。目前有關全球性變化的研究正風起雲湧,氧同位素這個二次大戰後才崛起的研究工具,仍然會在古氣候、古環境、古生態的研究上,繼續扮演吃重且積極的角色。

汪中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