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學號810814
姓名蕭志臻
類別文學論述、創作方法
書名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
作者許俊雅
出版社萬卷樓圖書
簡述內容大意: 文學在消極面來說是反映生活,用來表現人類的情感;在積極面而言,是企圖改造社會,提出另一種思想空間,這些都是這時期作者的共通特色。自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後,臺灣抗日情緒高漲,但抗日軍卻由北到南節節退敗,在統治權確立後,臺灣人民的抗日行動仍持續不斷。在日本統治進入二十年後的一九一五年,發生了最後一次武力反抗日人的西來庵事件,日人用強大火力鎮壓民眾,很多男性遭受殺害,在現實情況下,臺灣民眾慢慢地喪失抵抗力。但世界一直在變,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一九一九年愛爾蘭獨立,以及中國的五四運動……等,這些政治、文化的劇變,形成一股極為強勁力量。「西來庵事件」雖然失敗,卻促使臺灣近代教育與產業發展。這些具政治性,反殖民和改革的社會運動,成功地組織文化團體,創辦刊物,用文字傳播「抗日」和「改革思想」,另闢一條抗日路線。日人雖對臺灣人民強徵暴歛,但對其他建設仍是積極。以水利建設來說,一九一二年後,日本在臺共進行十四處埤圳修築工程,以嘉南大圳為例,完工後,耕地、灌溉、稻作逐年增加。除此之外也興建水力發電廠,奠定了臺灣工業化的基礎,當然這些都是日據時期後期的事。一九三○年後,臺灣和中國的隔閡日甚一日,再加上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日人為加強戰時體制,大力推行講「日語」,嚴禁報章雜誌之漢文欄,獎勵改日姓,所有總總無非是想改造臺灣人成為真正日本人,為天皇效命。吳濁流先生在一九四五年所發表的「先生媽」可以說是這時期的寫真著作。日據時期的臺灣人民受到壓榨,思想受箝制,且在皇民化政策下,摧毀臺灣傳統風俗和文化,從文章裡可窺出近代臺灣民眾生活的縮影,透過文字敘述,看到上一代中國人演出一幕幕歷史。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