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 內容大意:
心得:
這是一則多重人格記實的真實故事。一九七七年十月,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附近,發生一連串搶劫及強姦案件。警方依被害人的描述及指證,逮捕了一名名為威廉•密里根的年輕男子。其後,一切原本應當照常理一般,由檢方起訴、法院判決,然後執行應有的刑罰;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患者,依照心神喪失行為不罰的原理,最終獲判無罪。
經過心理醫師及專家的鑑定,發現他不但患有人格分裂症,而且分裂後的不同人格竟多達24種。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有明顯的差別外,還有在智商、髮色、性別、國籍的的不同,甚至年齡上也各不相同(最大的26歲,最小的3歲)。醫師們認為:威廉•密里根或許還有其他未經揭露的人格,犯下不為人知的罪行。
威廉•密里根後來雖被判為無罪,然而卻在政客煽惑及制度的禁錮下,改判轉入專收精神病重罪罪犯的地獄醫院。結果,就此展開一場大規模、長達十二的比利戰爭。
威廉•密里根分裂出來的「人物」,會有獨立的人格,而每個人格特質往往大不相同。比如「第五位莎莉」中的主角-莎莉,是一個善良又脆弱的女子,而她分裂來出來的另一個個性--金妮,卻是個內心充滿了恨意的殺手。又分裂出來的人格,相互間可能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也可能不知道。在《24個比利》這本書中有一名「領導者」的角色出現,他就是一名稱為「老師」的人物。書中談到當一個人格浮現出來,其他大部分人格即處於失意狀態。所以當比利被警方逮捕時,會說「發生了什麼事?我傷害了什麼人嗎?」這是人格的轉換,記憶發生不連貫的情形。當人格轉換時,通常會有劇烈的行為或感受發生,比如說莎莉會出現頭痛或暈眩的症狀,而比利則有昏倒、大叫、歇斯底里的情形。這些通常都是因受到外界特定的刺激 ,而出現特定的人格。
書中所敘述的儼然是一場生存及人權之戰。藉由探討社會邊緣人的痛苦掙扎,喚起大眾對生命價值與生存權力的尊重。學術界上對於「人格分裂」向來有反對的說法,認為此種病狀是不存在的。有些宗教更以「神鬼附身」的現象來解釋。不論如何,不管用什麼學說來解釋,對於幼兒暴力、性侵害的心理傷害,產生的不良影響,卻是有目共睹的。作者丹尼爾•凱斯就在《24個比利》一書開頭,明白表示該書的意義,在於「獻給受虐兒童,尤其是那些未被發現的犧牲者-----」目前台灣尚未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出現,然而以台灣受虐兒童的數量,二十年內難保不會有像比利一樣的患者出現,如何避免如同書中莎莉、比利長期處在暴力陰影下的受害者出現,才是目前最重要也值得關心的課題。
我發現「多重人格」真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不但失去了自已的時間,更對其它人格所做的事一無所知,這樣的人生有誰可以承受?作者透過此書提醒我們,不論遇到再大的困難,絕不能放棄希望。最後,對於「多重人格」有興趣的朋友,請大家告訴大家,去購買或至圖書館借此書來閱讀,它真是一本令人振奮、耐人尋味的好書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