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 內容大意:
這本後住民深刻的寫實文學,徹底的介紹了那個老人家說的「吃蕃薯湯,配那不知是汗還是淚水」的大時代。他心以一個決心不顧一切的彭氏家庭,記錄開墾的艱辛,及社會上強欺弱,人不得在捍衛土地的前提下,拿起伐刀、鋤頭引發出那些可泣的故事。而本書對於愛情也深刻的撼動我那每一條神經,讓我不得不以當事者的心情神傷。
心得:
剛拜讀完這本書,我真的感覺有一股被莫名力量所定住,所綁住的感覺。那就好像是對於這本有著濃厚的台灣味的血淚所撼動,是對於生長在這片土地的認同,更是對於書中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情節,每一次意外所感到無限的回味。
人常說一輩子做佃農,永遠是佃農,無法翻生啦。故事中的彭家為了擺脫那種無法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資產情況下,他們離開並另尋生路,這是多麼的令人敬佩。畢竟在那靠天、靠神、靠雙手這種環境,對於未來的茫然,他們不得不硬著身子挺下去,就如書中的吊頸樹,如同一個清晰的警語:「?有退路」,退就如這些人們一一走向黃泉。?有會為你痛苦,只留下無法達成的後悔,如同一張張的照片,帶入黃泉。而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不只這些,先來談談當時的人力資源,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很典型的高出生率、卻高死亡率的社會,因為為了要搶未開墾的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當時的人們,拚命的製造下一代,來增加人力,男孩子是當然成為家裡的壯丁,女孩子也未必輕鬆,她們的命運也非常的悲哀,如果有人要就用女孩當作花囤女這種作商品交換,在成長的階段不受到應有的對待,還必需幫忙工作,可以嫁人時卻又當商品般,交易給許配的人,有些還用此,訂定條約,真是可惡至極,卻又無奈至極。而社會上的制度,也隨著政治的變動,造成了「強欺弱」,弱肉強食的情況屢見不鮮。但是或許是我們這年紀,特別喜歡尋找浪漫的成份吧!這本書關於「愛情」,是裡面令我最感到震憾的!我一直在思考,在憧憬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情感,怎麼樣的共鳴,能讓那時代的愛情,如此的令人無法自拔,如此的引人入勝!書中的劉阿漢和燈妹這兩名孤兒,他們了解彼此,需要著彼此,他們?有太多言語的思考,只有互相了解,彼此信賴的心態,就造就了如此令人感動的情節,和現今那重樂主義的膚淺感情論來比,是真實多了,也美好多了。
「土地是人的依靠,也是痛苦的深淵」,人們用土地來重建家園,重建生命更重建自己,但它的沈重鎖鍊也在不知不覺中,困住了每個人,或許是他們的寫實打動了每一個虛無的內心,也許是他們的血淚驚醒了每一個沈睡的情感,讓我們用更真實的敬意來對待這片土地,這片即將度過寒夜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