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 內容大意: 在昭和51年4月6日,一個小男嬰呱呱落地,但是卻以沒有手沒有腳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他就是本書的作者—乙武洋匡。但是乙武的母親卻沒因為孩子身體有缺陷而感到悲傷,反而以一句”好可愛”來讚嘆小孩。求學時段的乙武也是非常辛苦,從進小學開始,乙武就一直不斷的吃閉門羹,但最後用賀小學還是接受了他,而乙武也開始展開了他的求學生涯。在學校的乙武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人—高木老師。高木老師在教學上不因乙武是個殘障而使用特殊教法,反而以一般的方式教導乙武,使他能適應未來的求學路。雖然作者在第一次大學考試沒有考取,但在重考生涯中也交了不少朋友,而後來也順利考取早稻田大學。在上大學時,作者開始思索自己活著的意義,後來也致力於”無障礙”的活動中。在到美國旅行時,作者發現外國人看殘障者的觀念和以往所遇的人完全不同。讀到後面作者寫出了一生中影響自己的人,包括父母及幫助出版的人,也寫出了自己對社會的願景與心聲。
心得: 讀完本書後,發現作者是以非常樂觀的觀點來看待自己,以非常輕鬆愉快的筆調來敘述從出生,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生活。一出生就沒有手腳,等於是向他宣判了死刑,但是乙武卻說:殘障只是我的特徵,沒有必要為身體上的特徵感到苦惱。從小到大,乙武受到如此的挫折,但他卻沒有放棄,反而去嘗試游泳,籃球等運動,這是一般殘障者無法做到的。現今社會上一些身心健全的人,常因一點小事就動不動鬧自殺,
要不就是去偷搶拐騙,來擾亂社會的安定,製造社會亂象,每天面對這些新聞,心中不免湧出許多感慨。大家不都是健全的人嗎?為何不好好掌握自己呢?反而過著昏暗消沉的日子,使自己不斷的墮落。反觀乙武,他說了一句:既然有殘障者做不到的事,那也一定有殘障者才能做得到的事,上帝是為了叫我達成這個使命,才賜給我這樣的身體。這樣一個四肢不全的青年,卻能以有限的條件,來享受生命,展現了一種個人風格。這種對生命充滿熱愛,樂觀的正面態度,正是我們所要的。只要這樣想一想,縱使沒有手腳,有些人還能生活的非常快樂,活出自我。所以唯有懷著一顆向上的心,才能體會”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改變對殘障者的態度,畢竟”殘障固然不便,但絕非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