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學號110948
姓名吳筱瑩
類別小說
書名秧歌
作者張愛玲
出版社皇冠文化
簡述內容大意: 中日抗戰末年,中共藉新四軍趁機進行農村運動,改造農民,歷經土改,政權穩定,報章新聞吹噓農業興盛,年年豐收。真實在農村上演的情況,卻是飢餓蔓延。農民心知肚明上級抽走他們一半以上的收成作為人民公糧,但中共的思想改造令人民懼怕,連幹部都被口號、教育同化,對黨忠誠。全書由在上海做零工的月香,聽信農村進步的傳言回鄉勞動,才發現丈夫女兒及全村人民都陷入飢餓中,天天以薄粥草葉為食,巡視的幹部也清楚,但在黨上層的力量下和農民間都用謊言溝通,破壞人們和幹部的和氣,然而在鄉間窮的過分,政府還要人民捐納昂貴的物資奉承官員,不許農民享用「給人民的糧食」,終究引發人民暴動,造成民兵射殺村民多人的慘劇,官員在信心動搖時還執意圓飾真相,月香與丈夫分離,人心惶惶卻又莫可奈何,末局糧倉被縱火,有人紓解了農民的不平衡感,但終究還是用荒謬的崇拜、敬畏於共產主義之下。全書用小人物的生活對白寫活了那時代的苦楚、滄涼,真實又具有感情。 心得: 對於曾在飢餓下受苦的中國人民而言,「吃飽」就是生活之目的、之樂事了。自清末朝政敗壞以來,中國人陷入深沉的飢餓之中,無力從事文化、商業的進步,國父說中國人沒有貧富不均,只有大貧與小貧的分別。延續至共產主義,依然如此可悲。毛澤東的個人崇拜風潮,在共產迷夢下致百姓於飢貧交加中,卻仍騙取知識份子的信任,是可怕的洗腦、同化,連被壓榨的人民都失去判別、真實的能力,在宣揚農民為上、資本主義下台的同時,試問,得到好處的是哪些人?為何人民不能食用他們以勞力獲得的食糧,公糧是人民之糧,不讓人民取用,還是「公糧」嗎?   知識份子矛盾又欺騙自己的思想實在可笑,明知農村的生活與媒體口中的農村是不同的生活,卻仍用黨理念、美好的忠誠、信仰為自欺欺人的藉口,明知這些運動是不對的,還說服自己沉溺於對共產黨、毛主席的熱情中,足見人類可悲的卑微面,無力改變資本主義的侵略,投靠共產主義,再不滿意,也只能被共產黨控管,抹滅人性中的善、美。善良的資質、親情的溫馨、戀愛...種種皆被活生生的批判、鬥爭,許多人失去人性,被同化為實行惡行的機械,真正的好主義,不在於何種主義,而應為人民追求「真正」的幸福,免除生活基本條件的威脅,是人民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活快樂,才是國家絕對的使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