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學號010016
姓名張祐菖
類別心理、勵志、傳記
書名盧梭
作者 
出版社 
簡述內容大意: 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偉人或英雄的,但這並不否認了他日後的努力去成就自我、實現其人生理想! 盧梭的母親在生他時因為難產而死亡了,從小,他都是靠著它的保母養他長大的。他有一位大他七歲的哥哥,但是家人卻總是將所有的愛給了盧梭,以致忽略了他哥的教育,使得他哥哥少年行為不儉,常常受到父親的責罰。雖然這樣,盧梭仍然非常敬愛他的哥哥。後來,他的哥哥還是受不了逃家了,使的整個家庭裡只剩下他一個小孩子,父親更加寵愛他了。常常,父親在閒暇時光裡都忽然想起他的媽媽,他也知道,他的媽媽在生他時難產過世,就這樣,在他小小的心靈裡,有了一道無法抹滅的傷口。但也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他漸漸地以看書來消磨無聊的時光,填補他空虛的心靈,無形中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才七歲多,就已經看完了家裡所有的書了。 後來,父親在受到惡人的陷害下入獄,使整個家庭受到嚴重的打擊,他被迫送往舅舅家裡寄住,然後舅舅又將他和他的表弟送往波塞去進修,在那裡,盧梭糾正了許多以前在父親呵護下的驕傲;以前在日內瓦的家中可以自由自在的讀書,現在卻變成了固定的作業,使他有點厭煩;但卻又在那樣的環境下,他漸漸地喜歡上大自然,無形中心胸擴展,並養成了高尚的情操。 兩年的修業完成,他們又回到了舅舅的家,雖然沒有很完整的學習,但這已是他們能給他最大的學習了。青少年時期,他就已經開始在外謀生找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律師的書記,雖然說多少能為他就就分擔一點生活的負擔,可是他始終無法接受為了賺錢而每天做同樣重複的工作,他就這樣辭職了,後來他有當過雕刻家的學徒,但又無法忍受那位雕刻家對他的欺壓,最後他選擇了離開,到處去旅行,旅途中受到許多人的幫助,也認識了許多貴族人士。其中有一位華倫夫人鼓勵他去學習音樂,也因此開闢了他另一片新天地,他曾想過要當音樂家,可是他在首度的公演上,遭受到嚴重的打擊,於是他便決定離開這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去發展,後來就靠著教導人們樂理賺取微薄的薪水過生活。終於有一次,他寫的歌劇受到國王的讚賞,有了固定的薪水,生活開始富裕,也因機緣巧合認識了華舒兒小姐,兩人相談甚歡,於是便結為連理,給了盧梭很大的生活動力。 盧梭在創作樂曲之餘,也沒有放棄求取其他的知識,凡是當事著名的科學理論,他多少都知道一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他投稿了一篇論文參加比賽,意外的得到了第一名,從此之後,他便開始了創作樂曲和寫作文章的恣意生活,雖然遭受到幾番挫折,他還是出了許多本書,「民約論」、「新哀洛綺思論」、「愛彌兒」等,不過在當時社會人民保守的觀念下,有些食古不化的人竟認為他的理想是異教徒思想,甚至還判定他有罪。在他最後的時間裡,逃亡,流竄,他只是單單的想要寫下自己的想法,但卻被國家一次又一次的否認,他只想要一個單純的日子!後來,他平靜的死去了。 任誰也沒有想到,在那時的危險分子,竟成為後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心得: 看完了這本書,心中有了許多感覺到不可思議的地方。盧梭在少年時期,十五歲時就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一生中旅行流浪不計其數,但卻每次都有人剛好出現幫助他,不過實在也是太多人幫他了,往往一頁中就看到了近十個第一次出現的名字,一下索門一下格林的,看了眼花撩亂,到底誰是誰? 但是,卻也讓我發現,歐洲古時候宗教的力量真的很大,可以把人們整個凝聚在一起,人們似乎也都是非常友善去幫助別人,當然也有例外,但卻也不難想像他們是如何靠著宗交去操縱一個人的生死。所以才會造成他晚年時被教會排斥,到處求救無門,最後竟是以悲劇收場,令人惋惜!要是他的思想在現代,那可能又是另一門事了。 盧梭依照兒童身心發展而失與適當的教導方式,以免超出兒童的認識能力,他認為歷史是因果關係,兒童無法了解,若是學習歷史,只不過學到些空洞的術語。他指出唯有「魯濱遜漂流記」是實施兒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說:「兒童並不是要讀文學的書,而是要讀自然的書。」閱讀自然書籍亦即經由事務去了解外界知識,並非以抽象的文字、語言去獲得知識。 「兒童應當依據年齡去教育他」,所以他在愛彌兒這本書裡提到的教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期是自出生到五歲,以家庭教育為主。 第二期自五歲到十二歲,以感覺訓練為主。 第三期自十二歲到十五歲,以理性與手工教育為主。 第四期十五歲到二十歲,以感情教育為主。 這些東西在現在看起來是很自然又很基本的事,可是在當時竟然被當成異教徒思想,真搞不懂他們在想什麼東西。不過能在沒有任何先人的指引下,能夠想到這些東西,這也實在是很厲害的。我蠻喜歡他那四個階段的分法,人一生起碼五六十歲,但一生中最重要的養成教育竟然只是在開頭的一點點,難怪他要在這本書裡不斷的強調兒童教育。 我曾看過一句話:“全是理智的心,有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叫使用他的人手上流血。”也難怪他想到在第四期裡以感情教育為主。教育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未免有點太理論了。現在我們的生活,也有許多是在實現某些人物的理想。似乎我們總是這樣試來試去,想要看看最後到底是哪一個比較好,但到最後似乎跟剛開始的想法總會差個幾十里。他主張應該讓小孩子能有自由自主的學習精神,其實這在現在也算是很棒的方法,但是總和現實差很遠。我總感覺,當我想要去看書的時候,永遠都是課外的書本,課本的書本老是被丟棄在一邊,總是到要考試,才會忽然想到說那一本課本被丟到哪裡去了?開始拼命的找,找了看了考出來了,結果就忘了,一次一次的重複,不知不覺中就已經上高中了,是現在制度的問題嗎?好像不是,可是又是我們懶惰嗎?又不全然。但其實在這其中,總會讓人有好像有學到東西的感覺,慢慢的栽培,總會學到些有用處的東西。 但是還是自學可以學的比較多。 我很羨慕他的生活,除了些困於拮据的經濟外,他常常到處旅行,到處遊玩,欣賞大自然,彷彿漫步在仙境裡。台灣就是太小了,很難看到那種沒有人為破壞的環境,任真恣意的生活,在我們看起來,簡直是神話。 在他的一生裡,都是被人拋來丟去的,跟他最好的朋友竟然會背叛他、檢舉他,在生活上縱使有許多的不滿,他還是能夠享受到眼前的美好,生活自由自在,逍遙在大自然中,藉這自然啟發了許多的想法,雖然平淡的結束了一生,但卻帶給後人無限的回憶。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