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大師 無線麥克風先驅
—專訪嘉強電子張洸照總裁
張洸照校友小檔案 1、1956年在嘉義中學完成初、高中學業。 2、1960年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在嘉義任教十五年。 3、1962~1971年利用業餘在嘉義市開設四海電音社,裝修收音機及擴音機。 4、1971~1995年研發電容式麥克風及無線麥克風取得專利後,創立嘉友電子公司從事製造及銷售,並造就許多無線麥克風研發人才。 5、1995年獨資創立嘉強電子公司,產銷全系列無線麥克風產品,以『MIPRO』自有品牌,行銷國內外市場。 6、對無線麥克風的研發及目錄廣告設計是工作中最大的愛好;音樂欣賞、攝影、駕駛、逛書店、參觀電子、電腦及專業音響展等是休閒生活中的最愛。 7、喜愛科技的藝術產品,不善交際應酬;喜愛與MIPRO研發團隊研討問題,以設計『高人一等』的產品為工作理念,以『群策群力』、『凡事往好處想』作為處世的原則。 |
去年(2005)年底,本校美術班獲得了一筆百萬捐款與相關美術書籍的贊助,而回饋者正是本校五十年前的畢業校友張洸照先生(現任嘉強電子公司總裁),為什麼科技業的大老闆會對美術教育的推動有如此大的熱忱呢?事隔數月,謝漢星主任與筆者造訪張洸照總裁,在筵席中張總裁娓娓道出了這份連繫了五十年的嘉中回憶與人生經驗的體悟,更期盼所有目前在學的嘉中的莘莘學子們珍惜眼前所有,不怕挫折,克服所有的難關。
在一個三月初春略嫌鬱熱的中午,謝漢星主任與筆者聯袂到達了嘉義一葉日本料理餐廳,參與張洸照總裁與公司同仁的午餐聚會並在席間與張總裁作此次傑出校友的訪談。事前筆者曾閱讀了有關張洸照校友的報導,在圖片中的張校友精神矍鑠,眼睛炯炯有神,頗有科技人給大眾的一般印象的精明與幹練,但臉上的微笑卻流露了溫文儒雅的特質,腦海裡正在轉著這念頭時,張校友已進入了餐廳並向我們走來親切地握手寒暄,此時我深切的感受到張校友散發出的溫柔敦厚的人文氣息,一位文質彬彬的長者正活生生的出現在我眼前。
進入包廂,張校友殷勤地招呼著我們,雖然訪問的前一天張校友方從國外參訪歸來,卻絲毫不露出疲態,神采奕奕,真讓我不自禁懷疑是否資料有誤,張校友已經從嘉中畢業了五十年了啊,年近七十了啊。不多久,佳餚上桌,張校友也將自己拉回了那一段距今五十年前的嘉中歲月的回憶,張校友於民國三十九年就讀嘉中初中部,畢業後憑著優異的成績直升高中部,於民國四十五年畢業後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民國56年改名為美術系)就讀。當時嘉中初中部僅有四班,錄取名額如此之少,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據張校友回憶,當時市內國小能進入嘉中初中部就讀者,每班不過四、五位罷了),但張校友在求學期間卻從未補習,唸書的原動力就是興趣,當然也和嘉中許多春風化雨的老師有關,提及當時印象深刻的老師們,張校友眼睛為之一亮,話匣子也漸漸開啟,『那時剛剛光復,許多老師的國語仍不標準,有一位當時在南門口執壺的賴醫師擔任我們生理衛生一科的老師,記得有一次賴老師上課時要說明蛋白質的作用,可能一下子不記得蛋白質的國語要如何講,就說那個LP(懶葩)質喔……』張校友說完,不禁哄堂大笑。
『我當時念初中的導師是吳裕民老師,老師書法極佳,上課時的版書自成一體,字體飽滿,本身就是藝術品,學
問極好,上課從不用課本,故事就能從其口中滔滔不絕地說出來。』張校友不勝欽佩的說道。
就如同之前對光復初期的校友採訪一樣,席德進老師的風采是那時校友的共同回憶,張校友也是如此說:『席老師
是國立杭州藝專畢業,說話聲音有點沙啞的,那時候上我們美術課時經常帶著我們去校園寫生,教學非常活潑,記得有一次席老師帶我們去他居住的宿舍觀賞他的作品,全班同學都被那陳放在室內的裸體畫震驚到了!』話鋒一轉,張校友笑著說:『也是席老師的帶領之下,讓我對美術產生了興趣,大學時就讀藝術系的一部份原因就是崇拜席老師,當然也因為美術老師只要帶學生去校園寫生就能過了一堂課也是主因啦。』說到這裡,張校友透出頑皮的笑容,所有在場的聽眾也不禁莞爾。除了當時的課業保持優異的成績外,張校友在初中時期亦大量接觸文學,初三時開始自修電工學,高中時期甚至摸索無線電學,興趣十分廣泛,並不劃地自限。當時要直升嘉中高中部,除了學業成績必須十分優異之外,尚須經過面試,這恐怕是現在就讀嘉中的學子們所無法想像的吧。
高中時期的老師,張校友也是記憶深刻,『那時我的導師兼數學老師是劉積明老師,個子不高但講話聲音很大,我們都戲稱他是雷公。那時候聽到我要轉組時,把我叫去嚴加輔導』。劉老師愛之深責之切,即使事隔多年張校友提及時彷彿仍有餘悸。
那高中時期選讀甲組(即現在的自然組)的張校友怎麼會在高三時急轉彎改考乙組的科系呢?張校友說:『也是因為席德進老師的影響,我在高中時期即有目標,對美術興趣極其濃厚,但決定性的原因仍是家境清寒的緣故,如果大學就讀台大、政大之類的,入學費用是拿不出來的,剛好親友跟我建議讀師大是不用錢的,可是我也猶豫師大是否有我喜歡的科系,親戚說師大有藝術系啊,那時聽到真的很高興,所以我決定念有公費的師大。所以當劉老師問我念的好好的幹嘛要轉組時,我把這原因告訴劉老師,老師也就不再阻攔我了』。講述到此,不禁令人動容,在之後的訪談之中,張校友也透露了一個小故事,當時初到台北就讀師大的時候,因為沒有分配到宿舍可以居住,又無錢可以租屋,徬徨無計時,張校友走到現今台北市基隆路,當時台大農學院在此有新建的教室,尚未完成驗收,張校友靈機一動便大著膽子去詢問看守人員,表明自身情況,詢問是否可以借住?張校友說到這時仍懷念那位看守人員濃濃的人情味,『他不僅一口答應還問我需要不需要棉被?我跟他說沒關係,我有帶軍毯』。不過因為建築尚未完成,裡面沒水沒電,張校友當時都是在學校圖書館看書到圖書館關門後,方才回到此處休息、過夜,這樣的艱苦的求學生活持續了一整個學期。
不過,高一、高二都念甲組的張校友,突然之間要在僅剩不到一年的時間轉考乙組,光是專業科目(如史地)方
面怎麼準備的來呢?張校友笑說:『當時我轉組後,數理方面的科目當然不用擔心,可是中外史地都沒唸過,心裡著實很緊張,還記得高三下快畢業考之前,有一位江佐顯同學跑來問我說:張洸照,你中外史地唸幾遍了?我回答說:連第一遍都還沒有唸完。那江佐顯同學就順口說:啊,那你考不上了,我讀五六遍了都還不是很熟』。這句話多多少少引起了張校友的緊張但也相對讓張校友油然生起,我非得考上給你看看的志氣。張校友接著說道:『高三下時,老師們普遍對我們比較放鬆,教學進度較為隨意,再加上畢業考對我們來說也比較簡單,所以我全力為大考來準備,可是中外史地畢竟不熟,所以在當年聯考,考到最後一科中外史地時,大家中午都輕輕鬆鬆的在休息,就我一個人拿著書拼命的看,那時我母親叫我休息,我回說:不行啦,書都還沒看完,那時我正用心看當時中外史地沒有教的有關美國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的片段,因為當時老師沒有教那一段的歷史,我之前也沒有看過,我就拼命的用心看,你說巧不巧?下午考題就剛好考那一題,我把考卷都寫滿了,考運真的很好,真是青瞑雞碰到草瞑子』。張校友回憶到這段令他永生難忘的回憶時,眼睛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當時的大學既少(僅有台大、政大、師大三所,其餘仍為學院),錄取率又低(不到百分之十),因此當年張校友所居住的安寮里僅出現了兩位大學生,一位考取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一位便是張校友。
張校友笑說,他都是考運好,連當時國文的作文題目也剛好是論說文,不然,如果考抒情文他就頭大了,即使過了五十年了,張校友仍記得他當時的作文題目:論國語的重要性!
也因為嘉中向來重數理的傳統,在張校友就讀師大四年期間,從未遇過再有嘉中學弟來就讀師大藝術系,這讓張校友不無遺憾。
大學畢業後,張校友分別在縣中(今嘉義國中)與華商任教,總共十五年的教書生涯。但終究無法忘情於無線電學(張校友就讀師大期間到工教系選修電子學,因考試衝堂之故,創下工教系系主任(楊振聲教授)於期末考單獨監考張校友一人的紀錄),於民國六十年轉入電子業服務(創立嘉友電子,主要從事無線麥克風及電容式麥克風生產),在張校友事必躬親的領導下,創下不少『第一』的紀錄,民國七十二年,研發出台灣第一台VHF無線麥克風及第一台VHF手提式無線擴音機;民國八十一年,又成功研發出台灣第一台UHF16頻道PLL數位鎖定頻率合成機種,成為台灣第一家具備UHF無線麥克風機種生產技術的專業製造廠,民國八十四年創立嘉強電子(專業製造無線麥克風與擴音機),並自創品牌『MIPRO』行銷全世界,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無線麥克風產銷公司,直至今日。
八十年校慶時,在前教務處王嘉琪主任的穿針引線之下,張校友來到闊別多時的母校,感慨不免萬千,五十年前嘉中是嘉雲南眾所矚目的學校,如今時光飛逝,加以政治、經濟各項因素的影響下,學校設備不免老舊,建築多顯疲
態,也因此張校友臨時起念,想略盡個
人棉薄之力,藉此拋磚引玉。張校友語重心長的說:『當時我來到學校,看到校友名人錄上,那麼多的美國的博士或是各行業中的佼佼之才,不免想起如果每位校友在事業有成之後都能回饋學校、社會,那我們的國家不是就能越來越好嗎?也因為自己大學就讀藝術系,深知學美術的花費遠勝過一般的普通班的費用,所以當下決定略盡個人之力,幫助現在的母校美術班的同學』。筆者後來曾到張校友的辦公室參訪,發現張校友的辦公室牆壁上,顯目地掛著去年美術班同學合送給張校友的感激小卡片,擔任導覽的陳麗華副總經理說著他們每每都會指著上面的感激小話語,與張校友談說著那次的義舉。
張校友訪談中往往會謙稱自己一生過的順遂,這是歷經許多挫折後的人生體悟,挫折是讓人成長的利器,與其在那裡窮噓短嘆,何妨把挫折化成助力呢!也因此當謝漢星主任問及張校友對嘉中的學弟妹的勉勵時,張校友真切地說道:『現在這麼競爭的社會,如果要有所獲得必先要付出!』縱看張校友的經歷,可見此言的體悟的深刻,在這次的訪談中張校友不時提及企業對社會、教育應該多所關心,也提及台灣目前產業空洞化而導致一連串的相關困境,在在都顯示了張校友對家鄉、社會、國家的關切之情。
時隔五十年了,校園的環境到底改變了多少呢?席間,張校友談起了校門之三變,瑣瑣之事,如數家珍,所有嘉中的同學們現在也都可以在腦海裡想著,也許在不多久之後,你也會向著另外一批的採訪者敘述你在嘉中的生活,當年你如何從嘉中坡牽著腳踏車爽朗地騎向另一個美好的前程,或是從如今的正門口穿越著從日據時代便健在的大王椰子樹蔭下走向教學的黌宮,操場上的足球門柱留著你的足跡否?種種的回憶或許現在你不覺得有何特別,但日後都將是無比的甘甜。明日嘉中必定會以你為榮!(謝漢星主任、單贏田老師採訪,單贏田老師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