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專訪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羅福全校友

 

椰林大道是康莊大道的起點

    就讓時間的長廊溯回吧!溯回至日據時代的臺灣……。日據時代,臺灣子弟能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羅家人卻創造了令人欣羨的家族傳奇。羅福全會長回憶著:「嘉中對我的人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小時候,我的母親常告訴我,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就要像堂哥一樣先考上嘉義中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有一位傳奇的堂哥,他就是先考上嘉義中學,然後保送台大醫學院,接著又拿到醫學博士的學位。等於說,要先考上嘉中,才有成功的可能。」這個傳奇就這樣在羅會長幼小的心靈銘記著、憧憬著。

    時間慢慢往前推移,推移至民國37年,羅會長考上嘉中初中部。羅會長半閉著眼,比畫著嘉中校園的一景一物,訴說著初進嘉中大門的感動:「開學第一天,我背著書包走進嘉中校門,印入眼簾的是兩旁聳立著大王椰子樹的紅磚大道,感覺上,自己正意氣風發地走在康莊大道上,人生的旅途就從嘉中的椰林大道邁開成功的第一步。」風起了,嘉中椰林沙沙作響,這一位傑出校友的人生旅程就此揚帆。

憶當年,嘉中附近還沒有高樓建築時……。羅會長自豪地談著:「憑藉嘉中坡的地勢,嘉中有種居高臨下氣勢,儼然象徵他是雲嘉區最高學府的地位,無形中,每一個嘉中人都懷有強烈的榮譽感。加上同學全來自各小學的菁英,各項競賽無不卯足了勁去爭取榮譽,因為誰也丟不起母校的臉。在這樣良性競爭的環境下,同學之間有許多互相觀摩的機會,可以彼此互相激盪,精益求精。整個學校就這樣營造出非常良好的讀書風氣。」

    在嘉中,集合了雲嘉區的菁英學子,當然也匯聚了各有風貌的人生導師。    羅會長絮絮談著:「印象中,嘉中老師都很認真,很照顧學生。不過,有兩個很特別的老師:席德進老師和王榮棠老師。」

席德進老師是我最欣賞的美術老師,他的教學很有創意。他呢,辦畫圖比賽,先讓同學選出優秀作品,然後他再講他的看法,無形中,將美的教育、美的鑑賞落實在生活之中。有一次席老師看我畫圖,小孩嘛,總以為畫得像,畫得逼真就是好。席老師看了一會兒,若有所指的說:『畫畫不是攝影,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創意,如果只是一味求逼真,那就和相片重洗沒什麼兩樣,這樣的作品就不叫藝術。』透過這一次one by one的互動,席老師可以說啟發了我對藝術的認識。

    此外,王榮棠老師則是我認為最有個性的數學老師。我們學生都戲稱他『草地王』。他常說:『例外多了會成為原則』。這是我一生受用無窮的一句話。吉光片羽似的,老師的言教就這樣源遠流長了下來……。

 

立志「經世濟民」的知識份子

人生是不可逆溯的,許多的偶然在一瞬間發生,卻往往不可思議的成為每一個人生的關鍵。羅會長侃侃談著當初選填大學科系的曲折:「本來呢,我對歷史、文學是很有興趣的。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本來是想去念歷史或文學之類的科系,但人家都說讀那種科系會沒飯吃,於是就選填台大經濟系。在當時的認知中,我以為那是個『經世濟民』的科系,可以實現古代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一進去念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不過也沒關係,人生就是這樣。」

    就這樣,羅會長誤打誤撞地進入經濟的領域, 先後取得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碩士(196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1965)、博士(1968)。並且終身致力於世界經濟議題的研究工作,從1973年第一次受聘擔任聯合國地域開發中心國際比較研究主任以來,歷任於聯合國相關機構,研究第三世界經濟發展、農村都市開發、人口問題、國土環境、與永續發展等世界經濟議題,然後提出報告與建議。並於1982年以經濟學者、教育家、新聞發行人的身份首次列入「世界名人錄」,其後列入「美國名人錄」、「科學與技術名人錄」、2000年從聯合國大學退休擔任聯合國大學名譽教授。

    「意義」是由人創造的,羅會長以其直覺的認知、傑出的成就為「經濟人」做出了典範的詮釋。誰說,「經濟人」不是「經世濟民的知識份子」呢?

羅會長認為:「人生就像是一段旅程,在死前的5分鐘回憶自己的一生時,想做的事如果有十項,沒做個七、八項,最少也要做個五項,如果什麼都沒做,那就白白走這一遭人生路了!」他也坦言自己是個「享樂主義者」,「哪裡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都會想辦法去吃一吃、玩一玩、瞧一瞧。」所以「要做一個有能力的消費者,這對人生很重要。」羅會長鼓勵嘉中學子,要在三十歲以前想辦法投資自己成為一位專業人士,讓自己擁有和人一較長短的本事,羅會長甚至認為這就是孔子所謂「三十而立」的現代觀。

羅會長進一步嚴肅地說著:「專業的選擇,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為了拓展自己的生活環境,青年學子如果有其他興趣,千萬不要放棄,要持續下去。如果沒有興趣做為生活的調劑,悠悠人生,怎能活得興味盎然呢?」

為了顧飯碗,羅會長選擇就讀「經濟系」,但他並未放棄對文、史的熱情,相反地,有了「專業」的經濟保障,更能游刃有餘地將興趣當做業餘活動;沒有經濟的壓力,更能享受創作的樂趣。

    工作之餘,羅會長亦鑽研於中國古代典籍,以古人為師,學習作詩、填詞、書法、繪畫,看著羅會長的藝術作品,不免令人驚異著這位享譽世界的經濟學者竟然展現著古士大夫的風情:既躬行「經世濟民」的理想;又以「詩詞書畫」陶冶性靈。

    誰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在專業與興趣的抉擇中,有人隨波逐流地選擇流行科系,為了「顧飯碗」;有人義無反顧地選擇興趣,卻有著「沒飯吃」的擔憂;也有人,採取了中庸之道,以「專業」顧飯碗,以「興趣」怡情養性,解決了「專業」與「興趣」的衝突,喜洋洋地享受著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給莘莘學子的一句話

    時光荏苒,當年拎著兩只皮箱踏出國門的翩翩青年,再回國,悠悠四十年已經過去了。唉!故鄉路迢迢……

    1958年,羅會長自台大畢業,考過了當時不分科系、全台只有1100個名額的留學生考試,就這樣帶著母親所給的2000美元,拎著兩只皮箱踏出國門,先赴日本取得經濟碩士學位,再轉往美國取得碩、博士學位。畢業之後,羅會長接受聯合國的聘任,從此服務於聯合國相關機構三十年,為研究世界經濟的人口、都市計畫、土地、環保等議題,走訪過伊朗、印尼、韓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五十多個國家。

    民進黨執政後,經濟學者出身的羅福全會長以其豐富的美日經驗和學術地位,成為民進黨執政後第一位駐日代表。接著,又擔任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直到此時,羅會長才得以踏踏實實在自己的家國,在臺灣這塊土地深耕(生根)。

    1958年踏出國門,走遍不同土地,離開臺灣四十多年,才因擔任亞東關係協會會長而返抵國門的羅會長笑說自己好像是走過「八千里路雲和月」。回台前他創作了這首詩:「雨過天晴花木新,四年駐節亦心平,但求淡志學君子,故國山川最有情」。

訪談最後,羅會長語重心長的勉勵嘉中學子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為,世界如此寬廣,只有身歷其境,才能打開世界的大門,為自己的人生增添風采。(謝漢星主任、包玉玲組長專訪,包玉玲組長執筆)

 

羅福全校友小檔案

嘉中第屆傑出校友

學歷:嘉中初中部畢業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碩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博士

經歷: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

聯合國大學學術審議官

亞太開發中心國際貿易及經濟合作研究主任

新澤西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兼任教授

夏威夷大學兼任教授

聯合國地域開發中心國際比較研究主任

現任: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