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手仁心建勛杏林•研精覃思播賢桃李

—專訪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建賢校友

 

低沈的雲霧籠壓著台北都市,車子在川流不息的車群中推擠著半凝滯狀態的空氣前進,迷濛細雨中赫見一白色巨型建築物巍然屹立。這裡就是守護著大台北地區民眾健康的榮總醫院,筆者偕同謝漢星主任來此,將採訪嘉中的傑出校友李建賢院長。在院方人員的指引下,我們尋著了李院長的辦公室。明亮的燈光、白淨的牆色、井然有序的陳設,隱隱約約還飄散著花香,但見一人凝神案前,與四周氛圍融成和諧的畫面,見我們到來,忙起身迎接。李院長面容煦煦,鏡片下是遮掩不住的炯朗眼神,舉手投足有著雍容閒雅的氣質。在握手寒暄之時,筆者發覺李院長的手掌較一般人厚實,或許就是要像這樣厚實有力雙手,阻擋了不久前SARS在台的猛烈攻勢,也才能展現過人的決斷力而屢創新局吧!環顧周圍,牆上的塊塊匾額、桌上的座座獎盃,靜置於室內的各角落,什麼都不必說,屬於李院長的功績榮耀已然紛呈歷歷。而桌上擺飾的馬匹騰躍而起之勢,讓人感覺一股積極活躍的能量。

    三人坐定後,開啟話匣子,先談起與嘉中相關的回憶。李院長出生於嘉義市,父母親和伯父在日據時代即就讀嘉中及嘉女畢業。承襲優良「家風」,李院長初中便進入嘉中就讀,其後憑著優異的成績,升上高中部。一千多個旭陵歲月,有什麼是至今回想起來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呢?李院長搜尋著腦中資料庫,沈思半晌。對一個積極有為的人而言,把握當下、眺望未來的時候或許遠比回憶過去的時候多,但就像淘金一般,雜沙碎石瀝去後所留下的必然是最精純的部分,那些影響人生道路的關鍵人事物,總會存留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李院長臉上閃過一抹神秘的微笑,提到初中時博物科(現在的生物科)的洪清淵老師,「老師畢業沒多久,很年輕,教法也很新穎!」那段課堂上到蘭潭採集標本的日子,想必為學生時代的李院長增添不少的驚喜吧!初中畢業時,李院長即立定醫學系的志向。高三那年放棄了原本已保送台大電機的資格,在聯考時以五科即達錄取標準的優異成績考上台大醫學系(當時全部聯考科目有六科)。筆者特別請教李院長的讀書方法,李院長謙虛地笑說沒什麼,只是因為喜歡挑戰數理艱難題目,和同學互相砥礪切磋以不斷求進罷了。或許就是這份自少年時即勇於接受挑戰的性格,使得李院長日後在幾度面臨人生關卡之時總能突圍而出,益發走往向上更加寬廣的道路。

1971年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隨即在台大醫院擔任兩年的外科住院醫師,因無意捲入人事紛爭而選擇離開台大醫院。對李院長而言,這一段堪稱人生中的低潮,卻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折。回鄉開業和留任大醫院之間,曾經是李院長內心苦思掙扎的難題。誠然開業後的優渥收入指日可待,但在人生價值的追求上,似乎有那麼一點缺憾。謝絕了親人提供的實質支援,給父親的信裡有一段話說:「我要我賺的每一分錢都有病人的感激。」述及此,李院長神情篤定,字字清晰而有力道,逐一敲響了飄盪在空氣中的分子。憑此一信念,讓李院長前方的路清晰了起來。1974年,在李俊仁教授的推薦下,進入台北榮總醫院服務,並得以在1978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兩年在美鑽研內分泌醫學,不僅醫學專業有所精進,亦結識了不少國際上醫界的學者專家,開啟往後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談到病理研究,李院長眼神像點燃了般頓時晶亮,「能發現未被發現的病理,幫助解決臨床上的疑難雜症,是很具挑戰、很有趣的事。」這種以向疑難雜症挑戰為樂的精神,回溯至學生時代,大量蒐羅艱深冷僻的幾何難題,埋首破解而樂此不疲的舉止即可見端倪。留美之後陸續發表了幾篇有突破性發展的論文,證明了李院長的確出類拔萃。而這一方面的成果,和單純的臨床執業相比,顯然造福病人的層次又更加提升了。1980年李院長從芝加哥大學畢業,時值中美斷交,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固然具有種種誘因,但考慮台灣醫療體系尚待發展,並秉持著感恩、回饋的心態,毅然選擇返回台北榮總醫院繼續任職。憶及過往,李院長言談中不經意的總會談起那些各階段曾經栽培、提攜過他的人。或許是這 份時懷感謝的心,謙沖平易的氣質因而多了些。

回國後李院長屢屢肩負要務。19841985年間,擔任榮總派駐支援沙烏地阿拉伯醫療團隊的領隊。從1987年被派至榮總急診單位擔任主任後,受到院方的肯定,成為該院發展急診醫療的主要人物,結果一待就是十九年。「最精密的設備應留給最緊急需要的病患」,李院長著手規劃榮總的急診部時,打破以往一般醫院以成本為主要考量的思維,原本位於角落附屬性質的急診單位,在國內率先擁有寬敞完整的病房,而全院最新的電腦斷層和心電圖亦置於此。「醫療人員和設備應該遷就急診病人,病人才是主體!」李院長微笑地說,辦公室白亮的燈光夾帶一絲柔和的光束,恰巧映在他的鏡片上。一個正確有遠見的理念,又有足夠能力在體制層面改革落實,其所被及的層面應是很廣的吧!

2003SARS疫情似燎原之火般竄延全台,李院長獲推選為籌備抗SARS專責醫院的總負責人。憑著過人的協調力與執行力,整合各院派駐支援的人力物力,當機立斷以一天極短的時間,在國軍松山醫院打造臨時防疫隔離病房,得以及時收容和平醫院送來的SARS病患,因而成功遏止了疫情的蔓延。並緊接著於一個月內正式完成標準負壓隔離病房的構建,為全民提供有力的防疫屏障。儘管當時情勢十萬火急,李院長談起事件始末卻是一派的從容平和,而桌上行政院頒贈的個人榮譽獎盃此刻熠熠生輝彷彿在喝采。

「教書是值得挑戰的工作。」採訪的場地在李院長的安排下,由辦公室移至榮總大樓樓下的餐廳,李院長一面親切地為我們夾菜,一面若有所思的說。相較於自行開業滾滾而來的錢財,或像現在身處醫療體系高層,膺任決策與執行隨之而來的光環,李院長對作育醫界菁莪似乎又有多一些的熱情。除了原本在台北榮總的醫療工作以外,自1977年起即在陽明大學醫學系投入研究與教學的工作。言談中讓人感覺到其致力於培育優秀醫界人才所投注的心力。今以榮總醫院副院長兼任陽明醫學院院長的身份,更能整合榮陽團隊資源,提升合作效能。李院長像是一名優秀的跨欄選手,凌越了層層目標,下一個目標又在前方不遠處。面對挑戰積極沈著,而能大刀闊斧創造一番新氣象固然很讓人佩服,更讓我們好奇的是,李院長如何身兼數職的情況下仍能游刃有餘?兩個小時內,從接受訪談、午餐、到半個小時車程趕赴衛生署開會,甚至安排送我們至機場,李院長的行程滿載而凡事力求面面俱到,卻又進行得順暢俐落,我們見識到李院長運轉時間於掌上的功力,有為者應如是。

最後我們請李院長給嘉中的學弟們一些勉勵。對於有心從醫的嘉中學弟們,李院長抱持相當肯定的態度,「醫學是最年輕的科學,一個醫生必須與病人有良好接觸、互動,才能瞭解病人真正的需求與興趣」。他勉勵嘉中學弟們應致力於穩固學科基礎,並培養縝密的心思,「因為人體不是一成不變的,能不忽略百分之一的例外,隨時保持不厭其煩、抽絲剝繭的態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更建議考上醫學系後,可到急診單位擔任義工,體認生老病死的震撼,嘗試從病患、家屬的角度看問題,從中培養同理心。「知識、技術教就會,人格特質難在短時間內單純以教導的方式改變。」李院長認為一個醫生至少該具備同理心與操守,避免目空一切而失去與人應對的分寸,利用知識犯罪更是不應該。身為一名醫者,李院長除了專業的醫術外,對病人更多了由衷的一分關懷,從他對自己的要求,與對學生的教導便可窺一二。除此之外,李院長更鼓勵現在的學子,要勇於挑戰傳統、尋求創意,並培養組織力和統整力,能邏輯完整的整合他人意見和提出個人見解,這一些是現代社會人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一番話說得鏗鏘,實在是李院長人生經歷中所擷取而出的智慧,相當值得學弟們參考。

訪談末了,離開飯廳時,天空下起旁沱大雨,李院長很窩心的請司機送我們到機場,於是我們多了一段車上閒聊的插曲。話題談到李院長教導剛畢業不久的兒子,勇於面對海軍陸戰的兵役,「知識、技術可以在學校學到,領導氣質則需要環境磨練,現在軍中有領導的機會正求之不得。而軍中三教九流也可以提早學習與社會上各類人相處。雖然現在在部隊裡免不了吃苦,但說不定反而是日後的驕傲。」一貫的剛毅,斬釘截鐵、絲毫不含糊態度,臨別前無意中,李院長又為我們上了一課。到達衛生署,時針正巧停在一點半的位置,握手道別後,目送李院長的身影在雨中沒入衛生署大樓。身兼數職而馬不停蹄的李院長,總是忙得條理而從容。(謝漢星主任、劉美伶老師採訪,劉美伶老師撰稿)

李建賢校友小檔案

嘉中第二屆傑出校友

學歷:嘉中初中50年、高中53年畢業

台大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外科研究員

經歷: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總醫師、急診部主任

陽明大學急診醫學科主任、教授

支援沙烏地阿拉伯吉達醫療隊領隊

亞洲急診醫學會理事長

現任: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急重症醫學研究所所長、外科教授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國際外科學院理事

      國際內分泌外科醫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