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337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98、01

#期號:0337

#專欄:
#標題:淺談化學共振
#作者:陳昱名

圖一:鍵的性質。

圖二的三種共振結構。

圖三:丙烯和氯反應的第一步。

圖四:甲基自由基與烯丙自由基。

圖五:烯丙自由基的兩種共振結構。

圖六:真正的烯丙自由基。

圖七:2-烯類和氯自由基反應產物。

圖八:烯丙自由基結構(圖五Ⅰ)的ESR結果。

圖九:烯丙自由基真正的ESR結果。

圖十:烯丙自由基的軌域。

圖十一:氯自由基可以攻擊烯丙自由基的C1或C3

圖十二:烯丙自由基的的P軌域和PP皆有重疊。

圖十三:碳酸根、臭氧、硝酸根、硫酸根的共振。

圖十四:苯的共振結構。

圖十五:1,3丁二烯的兩種共振結構。

圖十六:1,3丁二烯的分子軌域和填充情形。

表一:以共振法和SCF-MO法算出的苯、的共振能。(單位:eV)

圖十七:各級自由基和丙烷的能量差。

圖十八:三種環烯和環己烷的能量差(氫化熱)。

圖十九:酚的三種共振結構。

圖二十:1,3-丁二烯的氯化氫加成產物。

圖二十一:1,3-丁二烯加成反應中間體的共振結構。

圖二十二:視網醛和光的反應。

圖二十三β-胡蘿蔔素。

 

 

 

 淺談化學共振


【摘要】在高中的課程中,首次接觸到共振混種,而在普通化學裡,又再次的看到了共振混種,到了的大學的有機化學,也還是談到了共振混種。但在這些書中,卻忘了告訴你,共振混種到底是什麼?或如何去想像它。本文即是希望能領著讀者去想像「共振混種」,並簡述它的影響,使它不再神秘且矇矓……

高中的化學課程中,已有數處使用「共振」的觀念。到了大學的有機化學,共振觀念的使用更是頻繁。到底「共振」是什麼?本文試著去描述「共振」觀念的發展和涵義。

對於較普遍且簡單的分子如N2,路易斯(G. N. Lewis, 1875~1946)符號已可有效的預知。但今天若是遇上稍微複雜一點的分子,例如CO32-這般大小的分子,我們發現,這多出的二個電子將有三個去處,且三種擺法一樣合理,人們常會疑惑到底哪一個結構是正確的?我們就稱這種情況為「共振混種」(Resonance hybrid)。

路易斯在1923年提出他著名的「路易斯符號」,而對於共振論較明確的定義由鮑林(L.Pauling)在1928年提出。真的是路易斯符號啟發了共振論嗎?不!絕非如此,早在1890年庫克勒(F. A. Kekule)提出那有名的庫克勒苯結構,我們就懷疑庫克勒已有初步的共振思想了!

「共振」是個很常見的名詞,在各個領域之間的「共振」相互之間或多或少有者顯著的差異存在。物理學中的「共振」,光譜學中也會用到「共振」這個名詞,但卻大不相同。在本文中所要探討的,是分子結構上的共振,且較偏向有機化學的領域。

在化學中,常把共價鍵看作是純共價鍵和純離子鍵之間的共振,即一般我們常講的「該鍵是幾成的共價性和幾成的離子性」(圖一),這也是共振的一種。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下面這一種共振──將分子結構描述為價鍵分布在幾個可能的結構中,此能量相等或是不相等。相等者其任兩原子間的鍵數為出現的鍵數總和除以結構總數,以為例(圖二),其C1、C2間鍵數為。而Ca、Cb。不相等能量結構我們將稍後再討論。

此種形態的共振雖也牽涉離子內電荷的轉移,但和把共價鍵看作是純共價鍵和純離子鍵之間的共振不同,它並非因分子內原子的陰電性不同來產生偶極,而是離子既有之電荷的轉移。不論在無機或有機分子中,此類共振在反應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究竟什麼是共振混種呢?根據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共振是可以用二種或二種以上不同之結構來表示,且每一結構都可以合理而安定的存在,則這個分子稱為這二種或多種結構的共振混種體,但就是如此,我們還是無法知道什麼是「共振混種」,在我們確實的了解什麼是共振混種之前,先看看什麼是一般人對共振混種(以下簡稱「共振」)所作的解釋吧!

我們先拿一個簡單的自由基──烯丙自由基來看好了,烯丙自由基是丙烯在自由基取代反應的中間產物(圖三):

就我們對甲基自由基的認知,我們知道甲基自由基變成SP2混成之平面三角構形,而奇電子則位在平面上下方之p軌域中(圖四),而我們也知道,π鍵(π bond)是p軌域的重疊所形成,如此一來,我們將可發現可以用兩種不同的結構,即圖五中的結構Ⅰ和Ⅱ來表示。這兩種結構都很合理,我們稱烯丙自由基為Ⅰ、Ⅱ之共振混成體,但真正的烯丙自由基結構究竟是Ⅰ或,還是是在Ⅰ、Ⅱ間來回的改變著,像是振盪反應呢?我們先來看看芝加哥大學的魏藍德(G.W.Wheland)教授他怎麼說吧!他是這麼比喻的:「當我們說騾是馬和驢的混成體時,我們不是說有些騾是馬,而有些是驢。只是表示騾像馬也像驢,是和兩者都有關的生物罷了!」而事實上,烯丙自由基絕非Ⅰ和的混合物。不是絕對的Ⅰ,也非完全的Ⅱ,更不是在Ⅰ、Ⅱ中來回改變著,電子是沒有做「折返跑」的習慣的!

現在,我們知道烯丙自由基不算什麼了!但我們仍在疑惑,因我們仍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也不知如何去想像這模稜兩可的結構。在這兒引用加州理工學院羅伯特(Johnson D. Roberts)教授的看法,可能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他以為Ⅰ、Ⅱ之於烯丙自由基,就像中世紀有人說:「犀牛是龍和獨角獸的混血一般。」讓我們細細品味這個說法。龍有兩隻角,而獨角獸只有一隻,犀牛則是有一大角和一小角,算是1.5隻,是龍和獨角獸的折衷吧!龍是虛構的,獨角獸也非真實存在的,但都是你我熟悉的,而犀牛則是世界上真的有此物種,卻是當時歐洲人所未見過的。這比喻告訴我們共振理論中的二個重要觀點:

一、真正的烯丙自由基結構是在Ⅰ、Ⅱ之間的,是Ⅰ、Ⅱ的折衷。

二、不論是Ⅰ還是Ⅱ,都是虛構的而非實際存在的,所以在想像烯丙自由基的結構時,不要囿於Ⅰ、Ⅱ之間,真正的結構是個真實存在而我們未嘗想見的,就如同中世紀的歐洲人沒見過犀牛一般,必需靠一些虛幻不實,但大家可以接受的「假想生物」來描述。但真正的犀牛卻和龍及獨角獸又差了一大截,就像真正的烯丙自由基和Ⅰ、Ⅱ會有不小的差異。

在理解這兩個觀點之後,就讓我們來看看真正的烯丙自由基是什麼吧!如圖六所示,它果然是個Ⅰ、Ⅱ之間的折衷,它並非是在C1、C2間或C2、C3間具有雙鍵,C1、C2和C2、C3之間是等價的,我們稱之為鍵,很不可思議的分數鍵,但是卻是真實存在的!

會做出這乍看之下不合理的結論,是用什麼樣的証據在支持著呢?就讓我們以反應產物和光譜吸收這兩方面來看:

一、就反應產物而言,今天我們先將丙烯中雙鍵端的一個H以烷基取代,形成一個雙鍵在C2、C3上的烯,再以這個烯烴和Cl2在氣態和高溫下,照光作自由基取代反應(圖七)。得到的產物B是我們所預期的,但產物A卻令人訝異,這表示C1、C2也有雙鍵的特性像是一種重排,我們稱之為「烯丙位重排」。但這又不像是「碳陽離子重排」──有原子或基團轉移,「烯丙位重排」只是雙鍵出現的位置的改變而已。但在原來的烯烴中,雙鍵確實是在C2、C3中呀!這表示了在其中間產物──烯丙自由基中,C1、C2間和C2、C3間皆有雙鍵的特性。也有單鍵的特性,所以一個雙鍵加一個單鍵分給兩對核,自然是兩個鍵了!

二、在電子自旋光譜(ESR)中,若以原有之結構(不論Ⅰ或Ⅱ)看烯丙自由基(圖八),則應會有四種不同環境的之H,C1上的二個原有結構Hd因C-C單鍵可旋轉而等價。C2因一端為雙鍵、一端為單鍵,其上之Hc自然是獨一無二的。而C3上的Ha和Hb,差異而不等價,故在理論上應有四種。但ESR所得到的真正結果(圖九),烯丙自由基卻是高度對稱性,且只有三種環境的H。C2上那個獨一無二的Hc依舊獨一無二,但在C1和C3上卻出現了等價的二個Hal和Ha3和Hb1、Hb3。此結果告訴我們:

1.C1和C2對C3的鍵結是等價的,而整個烯丙自由基是對稱的。

2.要在同一個C上出現不同環境的H,則此C和與其相接的C之間的鍵必定是無法旋轉的,方會造成C上的二個H不等價。這又表示了C1、C2和C2、C3間皆有雙鍵特性,不然不會在同一個C上出現二種環境的H。

上述兩項証據正好支持著我們所提出的鍵。現在,無庸置疑,我們都可以確定烯丙自由基真的是結構如圖六和鍵,但我們該如何去理解這看似虛幻的結構和鍵結方式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共價鍵,絕對不是如模型一般──兩顆球串在一根棒子上。它是藉由電子軌域的重疊,以電子為媒介,使二個原本應該互斥的核吸引在一起。而π鍵則是二個原子的p軌域側向重疊而成。最重要的認知是,所謂的軌域也只是機率而已。有了以上的認知後,我們再回到烯丙自由基的軌域圖案上(圖十),在軌域圖案,我們把注意力放在π鍵。原本C2和C3π鍵是由P軌域和的P軌域重疊而成。這表示P軌域的電子可以出現在P軌域,而P軌域的電子也可能出現在P軌域。但現在C1上的一個H連著電子被抽走,空出了P軌域和一個電子,而變成了SP2混成。如此一來C1、C2間的σ鍵長短和C2、C3間的σ鍵相同,P的軌域勢必重疊到P軌域。這時P軌域和P軌域的電子也可互相往來於彼此軌域中,似乎C1和C2間也形成一個π鍵。但反過來看P軌域的電子,它有二倍於已往的空間供它游走,但出現在p軌域的機率卻減為原來的1/2,另外的1/2轉移到P軌域去了。所以不論是C1、C2間或C2、C3間其上的電子出現機只有一般的π鍵,加上原有的σ鍵,就成了我們的鍵了!

合理嗎?回頭看看原來的証據:在反應產物方面,若氯自由基攻擊了C1,則又變回C1混成SP3,P軌域的電子則少了p甲軌域這麼個「好去處」,那 1/2 的機率又回到了P軌域,C2、C3形成π鍵。反之,則C3成了SP3混成,C1、C2形成π鍵(圖十一)。而在ESR光譜中,因P軌域和P、P都有重疊,所以C1和C3都無法轉動,在一個C上產生了和兩種不同的H。P電子到P、P機率是相等的,C1、C2和C2、C3因而等價,而Hal和Ha3在ESR上也相同(圖十二)。

也許你會認為,當P的電子到P去時,C1、C2應該是單鍵,是為結構Ⅰ,而P的電子到P時,應為結構Ⅱ,如此不是在Ⅰ、Ⅱ之間互相轉變嗎?不!並非如此,試想,當一個在H2分子中二個H原子原本的電子各自回到原本核的後方時,我們能說這個H2分成二個H原子嗎?當然不行。鍵的形成是因軌域的重疊,現在P和P已重疊,這就已經形成鍵了。而且電子是快速移動的,在這麼快的移動下,C1、C2和C2、C3的變化根本無法察覺,故是等價的,所以我們說共振是個折衷,應是快速轉換。如此,我們合理的解釋了共振中最大的疑惑──鍵。事實上不只有鍵,也存有鍵。當然,其理論和鍵是大同小異。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發現「共振混種」形成的原因,其實就是我們搞不清楚π電子在哪兒,因為它不像以往只有一個去處,在做為「共振混種」的分子中,它將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可能軌域」,這種「可能軌域」的狀況,我們稱之為電子的「未定域化」。而「共振混種」就是電子的未定域化所造成的結果。

「共振混種」這種未定域化的行為,不只發生在烯丙自由基上,在許多有機和無機分子中也屢見不鮮。只是有機分子的共振對我們有比較大的影響罷了。較著名的具有共振現象的無機分子有碳酸根CO32-、硝酸根NO3-、硫酸根SO42-和臭氧O3等(圖十三)。而在有機物中除了方才舉的烯丙自由基之外,就屬共軛烯類和以苯(圖十四)為代表的芳香族了。苯在有機化學上的重要性自是不在話下,但因其共振和烯丙自由基一樣,是由二個能量相等的結構所形成,所以我們暫且略過不談,稍後再作討論。

現在我們要關注的是共軛烯類的共振,一種由兩個能量有高低之別的結構所形成的共振,這類共振和我們前面所討論者有何不同?我們先來看一種最簡單的共軛烯類──1,3丁二烯。

1,3丁二烯一般的結構如圖十五A,但我們認為它另有一種共振結構如圖十五B所示,其中虛線是所謂的「形式鍵」。為什麼我們這麼畫呢?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軌域的圖像。我們知道,一個鍵中的二個電子的ms應是相反的。就是在圖十五A中,P的ms,則P必為。P

,則P必為。既然如此,是否可把P

和P視為成對,而形成一個π鍵,P和P則變成「形式鍵」,即圖十五B的結構呢?當然可以!只是二個π鍵一定比一個鍵加上一個形式鍵安定,所以我們說這是由二個能量上並不相等的結構所構成的共振混種。此種共振混種在一般狀態下,除了告訴你π電子出現在C2、C3間的機率外,並無太大意義。但在高能時(受光激發時),卻具有極大安定性,若以分子軌域(MO)法來看,將會更清楚(圖十六)。在四個π軌域中,四個電子分別填在能量較低的兩個鍵結軌域。可看出,在最低能軌域的兩個電子,有較高的機率出現在C2、C3間,但若要形成如圖十五B的結構,則要將HOMO的兩個電子激發上LUMO才能形成。照光提供了這個可能,所以共軛烯類在一般狀態有極佳的安定性,但卻又具有極佳的光化學反應性。

現在我們知道共振混種是什麼了,那就再來想究竟是為什麼分子會出現共振的現象。眾所周知,自發性反應其△G一定小於零,難道是共振有利於能量的降低或是亂度的增加嗎?

有些化學家根據共振結構計數和定量的共振論研究算出共振能〔註〕,其結果和美國德州大學的杜爾(Dewar)以SCF-MO法算出的共振能非常吻合(表一)

理論化學上的計算,也證明了共振的確對於分子有安定的作用。是的,有些共振的分子,的確比原來的還安定。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在自由基取代反應中,自由基的反應速率是3級C>2級C>1級C,但在丙烯發生的自由基取代反應,在第三個C,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烯丙位」,其速率約和2級C相等(圖十七)。而我們也知道,取代反應的速率取決於自由基的安定性。可見一定有某種因素使烯丙自由基這個1級C的安定性大增。再來看苯吧!我們可視苯為一個環己三烯,以如此的高度不飽合性而言,環己三烯的氫化熱和燃燒熱應是相當高的(圖十八)。以環己烯而言,其氫化熱為28.6kcal/mol。再看環己二烯的氫化熱,理論上應是57.2kcal/mol,而實測值為55.4kcal/mol。所以理論上環己三烯的氫化熱應是85.8kcal/mol,要不然也差不多,但是很奇怪的,苯的氫化熱只有49.8kcal/mol,遠遠低於理論值36kcal/mol,甚至比環己二烯還安定4.6kcal/mol。而苯的燃燒熱也是低的出奇,只有-3268kcal/mol,比起相同碳數的正己烷-4163kcal/mol的燃燒熱,是要低的多了。

在此我們可以知道共振的確有安定分子的作用,但要如何解釋其原因呢?我們從元素週期表可以看到元素價殼電子,全填滿或半填滿會有較大的安定性,如Cu就是3d104s1而非3d94s2,這是因為有多個能量相同的軌域可供交換而降低了能量,安定了Cu原子。相同的,有共振現象的分子,例如烯丙自由基,其C2上的π電子,就有兩個能量相同的軌域,或說是一個二倍於其他電子軌域的軌域。而苯,更是每個C的π電子皆有此現象,自然安定性大增。

在這理,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共振分子所有的結構間能量愈接近,這個共振混種對分子的安定性貢獻更大了!因為只有在能量相等時,該電子才是有多個相等的選擇,就是在軌域的轉換上,不需要能階的躍升,而可以自由的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軌域自由轉換而安定分子。所以共軛二烯上的共振,對於分子上的安定性的貢獻是遠小於烯丙自由基的共振。

但共振對於分子的安定作用,絕不只是降低能量而已,對於某些酸根而言,共振除了是以少量電子聯繫多個核以外,更大的功用在分散某一特定點上的電荷,就以酚來說,這是比醇更強的酸,同樣都是OH接在O上,但酚有三種共振結構(圖十九)可以有效的將O上的負電荷分散到C2和C6上,如此一來,使得整個分子的電荷雖不變,但卻非如此地集中在O上,自然解離就容易多了!這種情況在各強酸根上,比比皆是,如NO3-、SO42-等。而在烯丙自由基上,也可將其奇電子分散於兩端,而使解離較易發生。

共振混種,這種因π電子的未定域化所造成的分子安定效果,對有這類現象的分子反應,不論是在反應位置(未定域電子所影響),或是在反應的能量變化、速度(共振安定能所影響)上,皆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前面所提的分散電荷使酸根、自由基安定便是一例。而共軛二烯上因π電子1,4加成,則是位向受影響的最佳例証:

在共軛二烯的親電子性加成反應中,我們以當作試劑來攻擊1,3-丁二烯,自然的,H+可以加在C1和C4任一個上。我們假設接到C1上,而Cl-呢?應該是在C2上吧!產物應是3-氯1-丁烯,是有這種產物沒錯,但更有不在少數的產物是4-氯2-丁烯(圖二十)。這表示C1是接到C4上的,但那不是個尚未打開的π鍵嗎?這時讓我們回到第一步,也就是H+加在C1上之時來看,我們將發現,多了一個H+的1,3-丁二烯將形成一個烯丙性陽離子(圖二十一),換言之,它的正電荷是在C2和C4上,也就是有兩個可供攻擊的位置──C2和C4,自然會有1,4加成的發生。

再來看看共振對人體的影響吧!您是否知道,共振現象甚至左右了我們人眼所能看見的顏色。眾所皆知,人眼之所以能看見顏色,是因視網膜上的視紫質的蛋白質能感受光線所致。而感光的機構,是因它的輔基──我們稱之為「11-順-視網膜醛」──能受光激發,使其C11、C12之間的π鍵打開反轉,成為11-反-視網膜醛(圖二十二),藉而影響某些膜的滲透壓,而產生神經脈衝。雖然一般π鍵受紫外線方能打斷,但如此高度不飽合的烯醛,能量應是極不穩定,但卻因共軛雙鍵的緣故,使能量降低,而僅以可見光的能量就能使π鍵反轉,這不正是「共振」的貢獻嗎?甚至我們可以推測,視紫醛吸收的應是可見光中較高能量的綠、藍色光,因為其前身β-胡蘿蔔素(圖二十三)所呈現的褐色,應是其吸收互補色光的結果。

從共振論出發,人們又發展出了所謂的「超共軛」(hyperconjugation)的概念;此字若按字面直譯是「超越一般的靈活鍵結」,這又是另一番天地,在此就不再多談。

「共振混種」表面上看似很玄,但是實際上卻是相當簡單的理論,與其相似的東西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周圍,也因為如此,我們的世界才會如此多采多姿且耐人尋味啊!

陳昱名就讀於台灣大學化學系

註:共振結構計數,即是將任兩個原子之間出現的鍵數總和除以結構總數,如文中的例子。再以內插法算出單、雙鍵如等鍵級能量,即可得知共振分子比原本單一結構安定多少能量。

參考資料:

1.《化學通史》,趙匡華編著,凡異出版社。

2.《化學》,曾國輝著,藝軒出版社。

3.Organic Chemistry,第四版K. T. Morrision, R. N. Boyd著,楊寶旺譯,東華書局。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