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05月221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8、05

#期號:0221

#專欄:

#標題:「太陽池」發電

#作者:徐玉清 譯

僅阻止對流即能沸騰

本世紀之發現

濃度梯度層為關鍵所在

凌駕太陽電池

建設與維護都不難

除去藻類以維持透明度

太陽池的優點

圖一:憑藉太陽池溫差發電的原理。位於下層的高濃度鹽水,蓄積著太陽熱,該熱將氟利昂(freon)氣化,氟利昂的氣壓乃使渦輪旋轉發電。氣體再受泵上層的冷水冷卻,液化回收,繼續循環。

圖二:網走市自1985年起開始運轉的太陽池。

圖三:太陽池的概念。水深與鹽濃度、密度的關係。

圖四:太陽池的熱收支。

圖五:位於網走的太陽池之運轉結果。其中考慮到提高清水層的鹽濃度,使結冰期縮短。

圖六:1985年十月網走地方太陽池的熱收支。

 

 

 

 

 

 

 

「太陽池」發電


提起太陽能,有名的高科技產物「太陽電池」廣受注目。但是,利用鹽水層阻止對流,藉單純原理蓄積太陽熱的「太陽池」(solar pond),即使以開發中國家的維護管理觀點視之,亦值得開發。讓我們看看這一「低科技」產物吧!

僅阻止對流即能沸騰

杯中熱水或白天變暖的池水,由於對流不斷發生,暖水移向上部時,熱自水面散失,故會冷卻下來。「太陽池」便是利用具濃度梯度的鹽水層阻止對流,而蓄積太陽熱。僅憑這麼簡單的原理,就能獲得相當高的水溫。水溫高到如夏天自屋頂熱水器流出的熱水,不加點冷水簡直無法入浴。熱蓄積在池的鹽水層,若接近沸點將生氣泡,則情況不妙(如後述),故溫度未過高時將熱取出,才無沸騰之虞。

藉著蓄積之熱使水溫暖,再利用鹽水層與其上清水層的水溫差,可行溫差發電(見圖一)。自1985年起,日本在北海道網走市起動直徑44公尺,深3公尺的首座太陽池(見圖二),並加以研究。網走的地點不利於太陽能利用,但夏天池下部約為80℃,相對於池上部的十餘度,可得70℃以上的溫差。

本世紀之發現

太陽池僅藉防止對流,利用非常單純的原理蓄積太陽熱而供應能量。此原理並非人類發明出來的,乃是從大自然學到的。羅馬尼亞為世界多鹽湖的國家,1902年發現在該國梅德貝湖深1.3公尺處,有70℃的溫水層。鹽水愈重則濃度愈高,故鹽湖的鹽濃度,一般多隨水深而增高。梅德貝湖所見者,即在此種梯度中,因透明度關係,於太陽光無法到達的水深之上形成高溫層。濃度梯度的存在係開啟高溫現象之鑰,這些容後詳述。

人類以此為研究之始,尤其在石油危機後更是熱衷開發。就太陽能而言,高緯度地方能量少,池的上下部溫差較難形成;而季節變動大,多陰雨天的地方亦不利。因此,以色列、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低緯度地方,以及擁有沙漠等乾燥地帶的國家,自然對於太陽池的開發特別熱心。目前,太陽池在石油代替能方面的實際應用尚早,但部分設施已經實現。

濃度梯度層為關鍵所在

以網走所建設的太陽池為例說明。在3公尺的水深中,由底到1.5公尺左右的高處,稱為「蓄熱層」,鹽水濃度約為20%(見圖三)。其上逾1公尺厚為「斷熱層」,斷熱層內鹽濃度隨著上行呈直線降低。最上為厚約30公分的「清水層」,濃度0∼3%,幾近於純水。

在太陽光照射下,此太陽池水面可反射約10%的陽光,其餘穿透下去(見圖四);入射光再被清水層、斷熱層吸收、散射;最後有數10%的光射入蓄熱層,在該層被吸收並到達底部,於是透過底部的溫暖使得蓄熱層水溫上升。

由於蓄熱層內的鹽水濃度一致,故底部水溫上升造成對流,使蓄熱層的溫度相當均勻。而蓄熱層的鹽水濃度又較斷熱層高,亦即密度較大,縱因熱膨脹致水的密度降低,惟依然較斷熱層的鹽水重,故蓄熱層的對流不會潛入斷熱層,使熱逸出。

部分熱經傳導進入斷熱層,但與蓄熱層相接的斷熱層下部水溫,縱然因熱傳導而升高,並使斷熱層內鹽濃度降低,亦不致引起對流。故斷熱層中,只經由傳導方式傳熱。「斷熱層」之名即得自此層的機能,其另名「非對流層」則表現此層的性質。如前面提到的,勿使水溫過度上升,這樣的調節乃是為了避免氣泡的發生、上升,以致擾亂了斷熱層的濃度梯度。

凌駕太陽電池

太陽池可有15∼20%的日射能轉變成熱而加以利用。在網走的實驗,即以供應較低溫(約65℃)的熱給企業應用。若想依溫差發電將熱能轉變電能,因變換率為5∼7%左右,則只有約1%的太陽能可變為電能而利用。此約為太陽電池變換率的1/10。換句話說,太陽池必須擁有太陽電池的10倍受光面積,才能具備相同的發電能力。雖然如此,但因太陽能免費,發電所的運轉費對太陽電池或太陽池均算不了什麼。只要池的建設單價在每單位面積1/10以下,太陽池便較太陽電池划算。

適合建設太陽池的乾燥地帶,土地原無利用價值,故可忽視不計土地費。又乾燥地帶,鹽湖附近富岩鹽,池的鹽費也可忽視。挖掘淺池的資金雖因建地而異,但加上止水薄板在內的建設單價,只大約需要375元(台幣)/平方公尺。

惟太陽能隨著晝夜、天侯等變動大,為了平穩供應,必須有蓄積能量的設施。以太陽電池發電時,需要有其他蓄電池設施的裝備;而太陽池只要有能變換器,即等於有了自體蓄能(蓄熱)設施,此點較為有利。

將熱轉變為電利用,需有特殊發電系統,每發電1千瓦約需5萬台幣,因此整個建設費依設施的規模而異,平均約在10萬台幣左右。反之,太陽電池所賴的發電設施,成本雖逐漸降低,但依目前情況,含蓄電池的設施,造價亦在75萬台幣左右。相較之下,太陽池占優勢。

即使在大陸內地石油輸送成本高的地方,太陽池單價亦可與柴油機發電(依目前的石油價格計算)相競爭。

建設與維護都不難

開發中國家乾燥地帶多,適合發展太陽池。在開發中國家的鄉村,國外援助的高科技設施一旦故障,則任其在荒野中受風雨侵蝕,此種現象常常發生。在這些地方,若太陽電池失靈,且無法自海對岸的先進國家獲得補給,則連修理亦不可能了。反之,單純的太陽池既不需精密技術,且建設工作與維護管理皆可交由當地人負責。

太陽池在技術上的要點有三:

第一為斷熱層濃度梯度的形成及維持。一般先將高濃度鹽水注入達斷熱層的一半高處,然後在蓄熱層與斷熱層的臨界位置緩緩注入清水。清水較輕故會上升,上升之際同時將濃鹽水注入混合。再用比水面上升速度更快的速度,提升清水流入口的高度,使水面上升到斷熱層最上面時,清水流入口與水面達到相同水平。如此形成的濃度梯度,約近於直線。以後不管任何原因使濃度梯度崩潰,都可利用這個原理修復。

除去藻類以維持透明度

第二為太陽光必須確實到達蓄熱層。透明度減低的原因有二,一為飄落物。其浮於水面者,可藉放流清水層而除去;沈於池底或蓄積層者,則無妨礙。問題是飄落物滯留於斷熱層,該層的濃度梯度(亦即密度梯度)會受影響。此時可將飄落物滯留部分的水層除去、過濾,再回復原位,使光線透過。因問題層與上、下層的密度相異,鹽水不致混淆,故得以順利除去飄落物。

透明度減低的另一原因為藻類的滋生。防治對策為施用除藻劑;或藉凝集劑使藻類凝結下沈,再利用下層的高溫、高濃度鹽水殺滅令其沈澱於底;此外亦可採行過濾法。

第三為將池的規模、運轉方法及目的統合起來,使池的熱可配合各種目的而利用。希望在什麼溫度下取得多少熱量,而太陽光又受天侯等因素左右,所以池的規模與運轉方法必須事先考慮周詳。有必要於建太陽池之前先作模擬。

太陽池的優點

本文所談的太陽池位於網走,在北緯41°處,該地日射量的季節性變化激烈。由圖五可看出蓄熱層水溫的季節變動頗大。十二∼三月水面結冰,池內幾乎無光射入,故全年日射量約25%無效。該太陽池經年累月下來,有溫度減低的傾向,這是因為未曾消除藻類,以及取出之熱量增多的緣故。

圖六為1985年十月開始自蓄熱層取出熱時的熱收支。從發電設施的經濟、實用、建設與維護等方面考慮,太陽池實凌駕太陽電池之上。太陽池必須設有可讓光透過、抽取熱量的層面,此層不限於鹽水,有人正在研究以透明膠質作斷熱材料。在努力開發高科技之餘,簡易科技的優點不也應充分運用嗎?

(本文譯自「科學朝日」,1988年元月號116∼120頁)

徐玉清任職於中華書局編輯部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