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8月164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3、08

#期號:0164

#專欄:

#標題:陽明山國家公園之地質、地形景觀

#作者:徐美玲

範圍

地質

地形景觀

結語

圖一:陽明山國家公園位置圖。

圖二:層狀火山。

圖三:這是七星山頂的七「星」之二。

圖四:紗帽山──標準鏡形塊狀火山。

圖五:七星山夢幻湖及其南之階地。

圖六:頂湖與竹仔湖──火山閉塞湖之遺跡。

圖七:七星山西北山麓之小油坑硫氣孔。

 

 

 

 陽明山國家公園之地質、地形景觀


【摘要】陽明山擁有火山堆、火山口、火山湖和閉塞湖等,加上附近深澗飛瀑,在地形景觀上得天獨厚,極具國家公園的條件。

範圍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島之最北部,台北盆地之東北,其區域範圍經行政院核定,而由內政部於民國七十二年元月一日公告。本國家公園係以「大屯火山群」(以大屯山及七星山為中心)為其主要範圍,東面至磺嘴山和頂山(舊名也稱五指山)東側坡腳,西面至洪爐山及面天山西側坡腳;北面包括竹子山及其北面之土地公嶺;南面至紗帽山並向東延伸至雙溪瀑布附近(五指山脈東段之西北坡),總面積約為一萬公頃。行政區域涵蓋了台北市士林、北投兩區的大部分及台北縣萬里、金山、石門、三芝和淡水等臨海鄉鎮之山地。

地質

陽明山國家公園境內,除了東南角崁腳斷層附近,五指山麓一帶有沉積岩出露外,以由十數座火山體所組成的大屯火山群為其主體。主要火山體大致排列在三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地殼弱線上(見圖一)。最西北的一列,自東而西為竹子山(1,101公尺)、小觀音山(1,072公尺)、大屯山(1,090公尺)及面天山(997公尺)。中央一線則以七星山(1,190公尺)為其代表。而磺嘴山(911.5公尺)及大尖後山(882.4公尺)則分布於東南弱線上。根據各火山體及周圍岩層之關係推斷,大屯火山群之活動應於頭嵙山統堆積時(最上部鮮新世至最下部更新世),即約一、二百萬年前已經開始,其後經過更新世前期之蓬萊造山運動,其後之大南灣層與臺地礫層之堆積,再經過台北盆地之陷落,而至松山層堆積之初期均有其活動痕跡。其噴發順序依所噴出熔岩流之礦物成分,以及硫氣孔之分布與活動加以研判,概由西北線開始,先由東北竹子山發軔而漸向南蔓延,然後跳至東南線之西南端,轉向東北進行,最後才輪到七星山那一線。

區內大部分火山乃由安山質熔岩流與其火山碎屑岩交互疊置而成的層狀火山(見圖二)。例如竹子山、大屯山及七星山等火山均以集塊岩之拋出為初期之主要火山活動,俟後爆發性及較溫和性的噴發交錯進行,分別噴出碎屑岩與熔岩流層,而組成層狀火山體。區內亦有幾個規模較小的火山,係完全由熔岩流所構成的塊狀火山體(massive volcano),如紗帽山、磺嘴山、大尖後山及面天山等即是。

公園東南角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崁腳斷層所截,此斷層為一低角度之衝上斷層,所經之處發展成一縱谷,在東北者為瑪鍊溪,在西南者為雙溪,兩者以石梯嶺附近高590公尺之山地為分水嶺,反向而流。斷層東南側為高約700公尺的五指山脈,係一單斜構造,主由向東南傾斜的中新世五指山粗粒砂岩層所構成,該地層的生成年代比大屯火山群更古老。斷層之北側則為大屯火山群之分布區,僅在基部出露少許中新世之大寮層與石底層砂頁岩。石底層內含煤層,故溪谷中有煤礦之開採。

地形景觀

火山地形有其特色,在地形分類上自成一章。陽明山國家公園既以大屯火山群為其主體,自以其火山地形之特色在台灣之地形景觀中獨樹一幟,使其性格有別於墾丁和玉山等其他國家公園。茲將本公園之地形景觀特色分為水系、山峰、火山口、噴氣孔、閉塞湖、階地等六項分述於次。

一、水系

大屯火山有謂原為陸地附近淺海中所噴出之海底火山,因數次周期性隆起而與台灣本島連續者。雖有不同之意見,但其雄踞台灣極北,卓然不群,自成一系,卻為不爭之事實。本區之水系遂以其高聳山嶺為發源地,向四方奔流而下,形成火山區特有之輻射狀山系。其中馬鍊溪、磺溪向東北流,阿里磅溪、石門溪、老梅溪、八連溪、海尾溪、大屯溪及公司田溪則向北及西北流,以上河流皆注入東海。雙溪及南磺溪則向西南流入基隆河(見圖二)。溪谷縱剖面常出現遷急點(knickpoint),造成不少壯觀的急湍與瀑布,其中較著名的如七星山東南冷水坑附近的涓絲瀑布,小觀音山東南山谷中的楓林瀑布,以及雙溪谷頭之雙溪瀑布。又如在公園東北角阿里磅溪下角階地上方的懸崖上,更是處處垂掛著小飛瀑。此等遷急點之存在,咸信為地殼隆起的證據。

二、山峰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山巒起伏,而以層狀火山居多,此類火山以錐狀(山形)為其特徵,火山口小,但噴出之熔岩流與碎屑物卻披覆相當廣闊之地區。位居公園中央之七星山即具標準的圓錐狀山形。然西北一列最先生成的幾個層狀火山體,則因受相當之侵蝕,火山之原形已不復可見。年代最古老的竹子山及其鄰小觀音山主受西北-東南向之溪谷所切割,尤以兩山之西北坡為甚,使原地貌發生劇烈的改變。如今兩山稜線相接,成一東北-西南走向,連綿十餘公里之山嶺。年代最新的七星山也因受侵蝕而使其山頂上殘存七個小山頭,該山亦因以得名(見圖三)。

區內另有幾座規模較小的火山,係完全由熔岩流所構成的塊狀火山體,如紗帽山、磺嘴山、大尖後山及面天山等皆是。其中紗帽山乃由兩輝角閃安山岩流所構成,因該熔岩流具相當之黏稠性,故形成邊坡陡峻之鐘形塊狀火山體(見圖四)。

三、火山口

本國家公園內之火山雖已遭受相當之侵蝕,但多處火山噴發口的遺跡尚可辨識,其中最大的一個位在七星山及大屯山兩峰間的小觀音山頂上。此火山口曾經過陷落作用,乃屬一巨火山口,其北側已被深谷切穿,侵蝕殆盡。然火山口壁其餘各處大致尚維持完好,造成一直徑1,200公尺,深300公尺,極為壯觀之大窪地,舊稱「大凹崁」。大屯山上四座小山頭(大屯本峰、南峰、西峰等)所圍繞的溼地亦為一火山口之遺跡,昔稱「向天池」。另外,大屯山西鄰馬鞍形之面天山,亦具兩個舊火山口,西邊的一個直徑230公尺,深45公尺,近似梨形,舊時積水成湖,稱為「面天池」,今日登山界所稱之「向天池」乃指此而言。目前此地只有在雨天時才會積點水,天晴時便整個乾涸掉。此外,磺嘴山頂上向北大開的火山口中亦有一火山口湖,紗帽山頂上的凹地亦為其火山口之舊跡。而七星山東南山腰上的兩個小窪地,推測亦由火山噴發所造成。其中北方的一個長約200公尺,積水成湖,乃遊客所嚮往的「夢幻湖」(見圖五)。

四、閉塞湖

大屯火山群之各火山體所噴發的熔岩流或碎屑物,經常在坡下錯綜交疊,有時兩個火山之熔岩流將其間之谷地圍堵而造成湖泊。最著名的便是位於七星山之西、大屯山之東的竹子湖。昔時兩山所噴出之熔岩流,將竹子湖一帶閉塞成湖,而後湖中淤積了砂質凝灰岩層。位於該地東北,地勢較高,寬廣平緩的頂湖一帶,推測亦成於同一原因。目前兩地均已闢為梯田,種植水稻等作物,不但發揮其生產力,並且景色十分宜人(見圖六)。此外位於磺嘴山及大尖後山間而稍偏南處,亦有一閉塞湖的遺跡,如今青草遍地,一般稱之為「太陽谷」。至於七星山東南,地勢平坦的冷水坑一帶,亦似源於相同之成因。

五、噴氣孔

陽明山國家公園中,最引人入勝的景觀,莫過於火山活動後期地底殘餘岩漿活動所造成的各種現象,其中又入以噴氣孔(fumarole)最為壯觀。這些地熱景觀的出現,與斜貫本區中部的金山斷層有密切的關係。該斷層呈東北-西南走向,通過磺溪河谷,並經過七星山、陽明山及北投。由於斷層面向東南傾斜,故地表活動最劇烈之噴氣孔多分布在此線東南。由北而南較著名的,有三重橋、大油坑、馬槽、小油坑、大磺嘴及地獄谷等(見圖一)。其中規模較大的多出現在陽金公路沿線,如竹子湖(與閉塞湖之竹子湖同名)、小油坑、馬槽及大油坑等。因為地質破碎及原已產生之窪地地形,使侵蝕作用得以迅速進行,造成具有陡峻崖壁的深谷。小油坑位於七星山西北山麓,為一長200公尺、寬150公尺的凹槽(見圖七)。其上部位於七星山東西兩列小山頭之間,亦有一規模大而向北開的窪地。另外位於七星山與七股山間之馬槽深谷,長500公尺,寬200公尺,係磺溪之谷頭。大油坑則位於七星山與磺嘴山中間之大嶺北側,乃本區最活躍之噴氣孔。由於這類深槽可能為地底岩漿及氣體的主要出口,又因受爆裂作用,地層特別破碎,於是自地底存餘岩漿分離出來的氣體很容易順著此地殼破裂帶上升而向外噴出。因為所溢出的氣體富含硫化氫,故稱之為硫氣孔(solfatara)。

硫氣孔所噴出的硫磺成分常在噴口附近凝結成鮮黃色之晶體,有些則與鐵化合,多以黑色粉末之形式出現。另外在噴氣孔附近的岩石,常受熱液蝕變作用(hydrothermal alteration),其中明礬石化作用常使明礬石(alunite)取代火山岩中的長石,使岩石呈現白色。因此,噴氣孔附近的岩石常似被刷上五彩繽紛的顏色。

六、溫泉

金山斷層沿線許多地殼裂隙發達的地方,地表水順著裂縫下滲到深處,受溫度仍高的火山岩體加熱,溫度增高,再度冒出地表,形成溫泉。若溫度高達沸點以上,則以蒸汽方式噴出地表。此一橫貫本區之溫泉密布區,不但流量豐富,而且泉源非常多。因泉中具高硫分,水色白濁並具氣味,有別於本省其他地區之溫泉。最著名的溫泉區位於本國家公園西南角北投、陽明山一帶,如北投、陽明山、龍鳳、鳳凰等。又如小油坑、馬槽等地亦有數處泉源。

另外,由於本區地勢高聳,所以除了區內地形景觀外,登七星山頂環顧四周,西望廣闊的淡水河氾濫平原,南覽五指山脈規則排列的同斜構造,向東北則可看見磺溪中游之海蝕台地以及濱海的金山沖積扇三角洲。景觀變化多端,頗饒趣味。

結語

台北市近郊之陽明山國家公園以火山錐、火山口、火口湖、閉塞湖、噴氣孔及溫泉等火山地形景觀,在全省各計畫國家公園中獨樹一幟,加上境內高山深澗、瀑布及階地等景觀亦富饒變化,使其具備一國家公園之開發條件。

參考資料

1. 何春蓀(編) 台灣地質概論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經濟部出版 p.93 1975

2. 佚名氏 Glossary of Geology 1976

3. 林朝棨 台灣地形 台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 第一冊地形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pp.251∼263 1957

4. 丹桂之助 台北州觀音山噴出時代 地質學雜誌 Vol.41 1929

徐美玲就讀於台大地理系。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