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8月164期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3、08

#期號:0164

#專欄:

#標題:從「考得好不好?題目難不難?」談起──聯考改革之道

#作者:曹亮吉

 

 

 

 從「考得好不好?題目難不難?」談起──聯考改革之道


下課鈴響,考生一窩蜂衝出教室,奔向親朋好友處,常遇到的兩句關心話就是「考得好不好?題目難不難?」大家所期望的回答,前者當然是肯定的,後者當然是否定的。對整個大學聯考制度的檢討與建議,正好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及所期望的回答談起。

考試依功能分有兩種,一種是檢定考(及格考),一種是分序考(名次考)。譬如畢業考是一種檢定考,只要分數及格,就通過檢定,所以你希望題目愈簡單愈好。聯考卻是一種分序考,沒有什麼及格標準,分數高不一定保險;你要跟別人比,讓自己的名次排在前面才管用。譬如聯考某科有十道題,你答對了九道,得九十分,分數固然高矣,但先別高興,因為如果這十道題都很淺顯,得滿分的不乏其人,相對而言,你的九十分反而是太低了。反之,如果某科題目難,只得三十分,你也別先難過,也許三分之二以上的考生都考在二十分之下,那麼你可能因此而向大學之門更邁進一步。

如果某考題有問題,聯招會所採取的措施不外是一律給分或一律不給分。其實這兩種措施對考生的影響完全一樣,但似乎許多人比較歡迎一律給分的辦法,原因無他,就是不了解聯考是分序型的考試,分數高不一定管用。

聯考既然是分序型的,你在某科考得好的真正意義是:你的成績比大部分的人都好得多,也就是說這份考題使你的成績出眾。聯考的目的既然是要取才,所以考題一定要使有實力的人成績出眾,沒實力的成績遠落人後;也就是說好的考題要有鑑別能力。因此一份容易拿分的考題大概不是好的考題。譬如某科題目容易,平均可以拿六十分,但因聯考的錄取率大約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要榜上有名,大概要考到七十分以上,因此這份考題只能用從七十分到滿分的這三十分來鑑別錄取者的實力,來決定你是否能考上理想的科系。反之,不容易拿分的考題也不一定是不好的考題。譬如某科題目難,平均只到三十分,而要考在前三分之一,可能只要四十分就夠了。如果這份考題難得使絕大部分的人考不過六十分,那麼它的鑑別力就有問題。如果這份考題難雖難,但真正有實力的考生可以考到八、九十分,甚至滿分,那麼它可用從四十分到滿分的這六十分來鑑別錄取者的實力,應該是比前面所提那份容易拿分的考題要好得多。

純就鑑別力而言,一份理想的考題也許應該是合理的難,難到使一半的人得零分(反正有一半以上的人考不取),而又合理到其餘一半人的得分能以正規分布,分布於零分與滿分之間。但這樣的一份考題一定很難產,而縱使設計成功,也一定要挨罵。

聯考領導教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一份讓半數人得零分的考題顯然會使半數以上的人對該科失去興趣,而使老師放棄教,學生放棄學,這就違反了中學通才教育的目的。為了顧及教學,聯考考題只好走上平實的道路。所謂平實,其基礎之一就是要有一些墊題,使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得分。這些墊題當然有些鑑別力,但其所鑑別的是考生有沒有高中畢業的程度,而不是考生是不是大學所要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平實的另一基礎就是:除墊題之外,還要有難易搭配得當的考題,以達成大學取才的目的。為了顧及教學,有了墊題,鑑別前三分之一考生程度的能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平實是目前聯考制度之下最好的出題準則,但它是否就能使高中教學正常?其實不然。一份考題要有墊題,要顧到幾萬考生,自然不可能有深度。為了考高分,除了注意學科的大體外,考生還要花很多時間背誦許多細枝末節,而且要分數更高,名次更前,只好背得愈多愈好。我們的學生花了很多時間背誦將來都要忘掉的細枝末節,變成背書機器,不諳正確的讀書方法,甚至對讀書倒盡了胃口。平實固然使老師教,學生學,但教學在聯考之下變了質,這才是聯考制度的最大隱憂。

更徹底改革聯考,一定要把高中教學與大學選才這兩件事分開,具體的做法就是兩段式考試。第一階段是檢定考,不分組,什麼科都要考。這種考試一年可舉行三至四次,高中生不論畢業與否,可就其能力、準備狀況,選擇幾科來考。凡考試及格的科,兩年內有效,不必重考。等所有的科都通過了,才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的考試。第一階段考試只求及格,不必背誦細枝末節以求高分,而且每科都考,達到高中通才教育的目的。這樣學校教學正常,學生也不致偏食或遭致填鴨。

第二階段的考試才是聯考,是分序型選才的考試,且按志願不同,只考二至三科。這時候考生較少、素質較高,且考的又是與其志願有關,所以考題可以出得有深度。考生不能光事背誦,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考得出人頭地。考生將背誦細枝末節的時間省下來,深入研讀專門科目,這才是學生為學之道。

有了兩段考試,高中教學、大學選才才能全盤兼顧,這才是聯考改革之道。

曹亮吉任教於台大數學系,本刊編輯委員。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