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130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80、10

#期號:0130

#專欄:

#標題:幼時環境與經驗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作者:孫晴峰

活動力

情緒

智力

社會行為

結語

圖一:當做「實驗狗」的蘇格蘭犬,單獨地關在這個封閉的木箱中,中間有向外拉的門,可使實驗者為其更換食水而不被看見。

圖二:顯示一種「非理性的恐懼」。A為普通狗,很快接受這把撐開的傘。B為實驗狗,卻一直被這樣東西驚嚇著。

圖三:通了電的玩具車碰到狗會發生電擊。A為普通狗,很快就學會閃躲。B為實驗狗,卻還是不斷地去碰觸它。

圖四:迷宮。狗由左下角的門進入,食物則放在右上角。計算狗從進入到吃到食物所花費的時間,來測量牠們的智力。

:孫晴峰現就讀於台大森林系。

 

 

 

 幼時環境與經驗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中國人說:「由小看大」,外國人說:「兒童是成人的縮形」。我們對一個小孩子如何變成今日的大人雖然很感興趣,也做了不少研究,可是我們所能得到的知識還是少得很。舉例說:智慧到底是得自於遺傳,或是可由環境改變呢?這個問題雖曾被許多人研究、討論過,但至今仍然沒有定論。而對於一個兒童人格與情緒模式的形成,我們知道的就更少了。

但在較低等動物方面,我們確實有一些清楚而明確的資料。雖然那些動物表現的行為並不一定與人相同,卻很有助於我們去了解生物體對牠們環境的基本反應。

下面就要介紹一個實驗,讓我們看到動物在出生後最初幾個月,就被嚴格限定發展及學習的機會,會帶給牠們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研究的對象是蘇格蘭犬。

當一窩新生的小狗斷奶之後,就分為兩組:一組是用普通、正常的方法飼養──這可以請附近的家庭代為飼養或是讓牠們在實驗室中無拘無束地成長,在此稱作普通狗;另一組稱作實驗狗,則是用特殊方法飼養(見圖一)。實驗狗單獨關在一個完全封閉的木箱中,木箱隔成二半,中間有一個向外開的拉門,餵食者將食物、飲水放進如圖一的左室之後就拉開門,讓狗進去吃東西,然後立刻關上,以便清理右室。因為這樣,這隻狗看不見外界任何東西,也看不見餵養的人。

這些實驗狗直到十個月大之後才離開木箱,然後用許多不同的心理測驗來觀察這兩組狗的反應。我們發現那10個月的隔離,對實驗狗有著令人驚異的影響。

活動力

現在,聰明的讀者,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猜實驗狗應該是反常的活潑,還是反常的安靜呢?

答案是前者,相信許多人都猜錯了。(我曾在一個四十人以上的班級做過這調查,全部的同學都選擇了錯誤的答案。)

實驗者開始有系統地去測驗這些小狗的活動力。最初,實驗者將每隻狗單獨地關在一個小房子裡30分鐘,看看牠們要花費多久的時間去探測這個房間,或只是站著或坐著。

這個實驗一共做四次,連續做四天,其對象是7隻普通狗及11隻實驗狗。

結果顯示,普通狗對這個單調的房間很快就厭倦了,而安靜地休息下來,但實驗狗則一直興致勃勃,繼續探測這個房間,較前者多花很多時間。

根據實驗者的研究,一隻狗表現的活潑程度是與年齡成反比的;比較大的狗要較小狗容易對新的事物厭倦。這個結論支持了下面一個論點──實驗狗的行為是一種不成熟的標記。

第二個實驗,是帶領這二組狗進入迷宮。這些狗被觀察四次,每次10分鐘。

最初,二組狗都表現一樣的好奇,但對於普通狗而言,這種新奇感很快消失,因此牠們對迷宮的探測行為也就因而終止。但早期被剝奪了各種經驗的實驗狗卻依然在其中跑來跑去,顯得活潑得多。

即使在實驗狗離開當時實驗籠數年後,牠們在實驗的測驗中仍顯出較正常情況更為活潑。這很明顯地證明,幼年時期環境所帶給牠們的影響是持續的。

對於這些發現我們不可以很快地、武斷地歸因於「成熟」,或是一個豐富的早期生活環境將會磨鈍好奇心,而該說它會減低「過分」的好奇心。

成熟與正常的幼年生活環境將會使一個動物具有適當的好奇心;也就是當牠們碰到新的事物雖也感好奇,但牠們很快地會想辦法滿足之,也就是說牠們擁有更多的智慧。譬如說,一個小孩如果被一枚普通的別針吸引了整整一小時,而依然顯出高興的樣子,那我們對他的聰明與成熟的狀況便要發生懷疑。

情緒

接著我們測驗這二組狗的情緒行為。實驗狗的表現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去了解「無理性的」或是「即興的」恐懼的根源,這在近些年來是極為吸引心理學家的問題。

從前,恐懼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條件性」的情緒反應,譬如說,一件東西與巨響、疼痛或下墜產生關聯後,則小孩會害怕這件東西,即使它是無害的。但現在,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有種「恐懼」並不能完全解釋為條件性的。恐懼可能是因為「不尋常」或「沒有想到」而引起的。例如說,當你一個人走在漆黑的鄉村小路上,忽然一片葉子緩緩迴旋飄下打到你的臉;或是夜晚時聽見敲窗戶的聲音;或其他一些神秘事件、神秘行為的發生,都會令你感到害怕。

這裡有一個傳統的心理學個案,常被人提出或用作說明的:有個三歲的孩子看到她的父親為了討她歡心而假扮成一隻大象之後,感到極端的恐懼,雖然她知道那只是父親假扮的。

麥基爾大學曾著手研究這種形態的恐懼,他們有系統地觀察非洲人猿,發現牠們第一次看見陌生人、頭蓋骨、蛇,或是利用死猩猩的形象造成的面具,都會表現非常強烈的恐懼感。

達爾文很早就在狗的身上發現了相同的現象。在「The Descent of Man」這本書中,他描述他的狗看見原先靜止在草地上撐開的一把傘,被微風吹起在草地上滾動時,就小心的避開,並露出思索的表情。達爾文猜測這隻狗如此推理著:「這把傘的移動並沒有明顯看得見的原因,由此可以證明這世界上必有一種奇怪而確實的力量存在」。雖然這隻狗與達爾文這大天才相處了這麼久,我們對這隻狗是否能如此推理,仍感到十分可疑。但達爾文知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頭腦發達的動物,對於神秘、奇異的東西會感到恐懼。

這種恐懼是天生的抑或是後來發展成的呢?

麥基爾大學的海倫.馬哈特女士以各種不同種類,且在正常環境下長大的狗為實驗對象。

當這些狗面臨一些無害但可以引起情緒反應的東西時,海倫發現:各種不同種類的狗對同樣的東西卻有不同的反應,可見情緒行為必定有遺傳的因素在影響。但我們很難假設一個動物生下來就對某些東西或某些人產生懼怕感,很明顯地,一個動物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決定什麼是尋常什麼是不尋常。

在蘇格蘭犬的實驗狗中,牠們的早期經驗是極其貧乏的,因此我們就有了一個極好的機會去研究遺傳及學習二者的交互作用如何決定情緒行為。

在實驗狗放出三週之後,我們在二組狗面前放一些奇怪的東西,像人的頭蓋骨、慢慢膨大的氣球、撐開的傘等等。普通狗大多很快地跑開,似乎不覺得有什麼興奮刺激。但實驗狗就不同,他們顯得非常煩惱的樣子,跳後又跳前,想接近物體又不敢,而且不斷繞著它打轉,偷偷慢慢地走進,通常表現得十分興奮激動,可是很少產生「有目的」或「有效的」動作,這種行為被稱作「未分化」或「無法辨別」,也就是說牠們不知道該怎樣對待這些怪物才好(見圖二)。

一年之後,這二組狗又重做了一次同樣的實驗。

普通狗修正了牠們以前那種漠不關心的態度,而產生一種新反應,牠們用一種玩笑似的侵犯態度──咆哮、狂吠、亂咬,去攻擊那些東西。而實驗狗則不同,牠們雖然表現得相當興奮,可是卻發展出一種有目的的逃避模式行為,也就是說,牠們的反應是普通狗一年以前的反應。

這實驗指出,這種屬於遺傳的適應性情緒行為──像躲避或是攻擊,是由於一個動物在刺激性的環境中,擁有許多經驗之後而產生,如果沒有這些經驗,動物將會浪費許多沒有目的且沒有效果的精力。

這個實驗也引出了一個更有趣的問題:當一個被剝奪了經驗的動物碰上一種會引起疼痛而非無害的刺激物時,反應會怎樣?

對於疼痛的逃避行為是否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呢?實驗證明答案是否定的。

在一個實驗中,利用通了電的玩具車追逐狗,每當車子碰到狗的時候就有電擊發生。普通狗很快學會了躲避,平均說來,在被電擊六次之後,他們就不再會去碰那些玩具車。但實驗狗則不同,牠表現得十分瘋狂而毫無目的,繞著車子又跑又跳,當車子停下的時候就撞上去。平均說來,牠們要經過25次電擊之後才知道要躲避,可是後來每當牠們看到車子時還是表現得十分激動(見圖三)。

有二隻實驗狗在從籠中放出2年後,再重做此項實驗,牠們對電擊仍然表現出狂熱的興奮,但其中一隻略有進步,只要經過23次電擊就知道要躲避了。

上述這個以及其他許多實驗,為測驗牠們對引起痛苦(有些甚至給予很大的傷害)之刺激物的反應。大多數實驗狗的反應顯示,牠們似乎根本不知道痛苦是來自外在的環境,所以牠們對肚子痛的反應也是一樣。但普通狗常能很快逃離引起痛苦的東西,而實驗狗卻往往在受痛之後花費很多時間無目的地繞著刺激物走,而且更令人驚異地,實驗狗常會和一個引起痛苦的刺激物玩耍或撞上去。例如,實驗狗在一間實驗室中,會不斷地用頭去撞擊牆上裝的水管,其中有一隻在一個小時之內,甚至撞擊了30次以上;而當那些狗撞上水管時,絲毫沒有露出任何痛苦的表情。

這些實驗提供了許多證據,證明「逃離痛苦」並不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也不只是神經的刺激與反應而已。痛苦的知覺與反應是很複雜的,而頭腦扮演了極重的角色。對痛苦有正確的反應多少是要經過學習的,如果一個動物不能在嬰兒時期學習到,很明顯地,牠似乎永不能有冷靜、正確的成熟反應。

智力

我們又用一連串的實驗直接探測實驗狗的智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一個簡單的實驗中,我們把食物放在某個牆角,訓練狗去找。然後實驗者將食物放到另一個牆角,而改放食物的動作完全讓狗看見,且放好之後,實驗者將裝食物的盤子在地上敲擊,來暗示牠們。

普通狗大都毫不躊躇地直接跑向放食物的新角落,而實驗狗卻依舊胡亂地跑到舊角落。其中比較好一些的是,經過一大段長而不必要的路程後找到正確所在。

另一個實驗是將食物放在角落後,在裝食物的容器前面連上一團鐵絲網做的阻礙物。經過一兩次的嘗試失敗後,普通狗大多能繞過障礙物而吃到東西,而實驗狗卻用爪抓或是將口鼻塞進障礙物的網洞中,做出種種無效的動作企圖得到食物。

接下去是「延遲──反應」的實驗:每隻狗都能看見實驗者將食物放進兩個盒子之一,且讓牠們用鼻子去聞,然後將這些狗帶出去,隔一段時間後看看牠們是否還記得存放食物的地方。平均說來,普通狗在4分鐘之後還能正確地認出裝食物的盒子,而實驗狗即使根本沒有任何延遲的時間,牠們還是無法辨別。

關於牠們的智力測定方面,最後實驗是一套有十八個迷宮的難題(見圖四),每隻狗通過迷宮吃到食物時所犯的錯誤次數及所需的時間都被記錄下來。這些測驗有兩個特點:第一,這十八個迷宮可以測出相當廣的能力範圍;第二,這些狗首先接受比較簡單的迷宮測驗,因此牠們知道如何去解決這方面的難題。這種情形也就像人類所接受的智力測驗,在回答問題前已經做過相似的題目,因為一個人或動物在第一次接觸到完全陌生的問題時是很難正確測出其智力的。

實驗結果與我們的預期相符,實驗狗比普通狗平均多犯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錯誤,即使在幾年後再重做此實驗,實驗狗仍較普通狗為差。所以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幼年生活環境的限制對生物體的影響多少是永久性的。

社會行為

看過幼年貧乏環境對狗的活動力、情緒、智力的影響後,我們想知道其社會行為如何受影響。首先我們做的實驗為測出牠們的「優勢性」。

如讓一隻普通狗與實驗狗同搶一根骨頭,幾乎沒有例外,都是普通狗贏,甚至往往勝過比牠年齡大很多的實驗狗。

另一個實驗是測牠們的社會性。在一間實驗室面對門口的二個角落,各放了一隻被關在籠中的狗,然後讓另一隻狗從門口進來。一條社交性較強的狗大多會接近其中之一,然後會凝視、搖尾巴、叫囂;而社交性較差的狗則根本對牠的同類視若無睹,甚至會對著籠子撒尿,好像裡面沒有東西一樣。

我們以10分鐘一節的方式,來計算一隻狗開始對籠中狗注意的時間。結果發現普通狗較實驗狗的社交性強,特別是在第一節的時候,實驗狗很少去注意籠中狗,而用大多數的時間去探測這個房間,很明顯地,牠們對無生命物所產生的興趣要較對同類為多。這種對同類缺乏興趣的情形往往持續許多年。

結語

以上的各種實驗清楚地指出:一個具有刺激性的幼年環境對正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此關鍵時期有了經驗上的限制,將會導致其心理發育遲緩。

當然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的是,這個蘇格蘭犬的實驗,與人類並不具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二者的環境完全不同。但這些實驗卻能很明白顯示,不同的感官刺激,對任何動物來說,與吃飯及喝水是同等重要的。

很久以來一直有一個假設,就是所有的行為基本上都是要使緊張、不安等情緒減到最低,也就是要維持生物體的穩定性。但事實不然,生物有時是喜歡刺激的,譽如說我們喜歡看偵探小說、恐怖電影,或爬山、打球等激烈運動。而且事實上,若沒有正常的刺激,將不能生活得正常而充實。尤其在幼年時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生物體必須在環境中得到許多刺激,否則他們將永遠無法成熟。

(本文譯自W.R. Thompson and R. Melzack, "Early Environment", Scientific American, Jan. 1956.)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