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1月265期上一篇下一篇

#發行日期:1992、01

#期號:0265

#專欄:如何做個科學家

#標題:假如實驗報告像武林祕笈!

#作者:白書禎

缺乏表達的訓練就是我們的病根

沒有整理報告的習慣,實驗室亂成一團

 

 

 

 假如實驗報告像武林祕笈!


【摘要】本專欄為公開的園地,我們竭誠歡迎國內的科學家分享您個人的經驗,也歡迎同學們提出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要有好的科學家,才能期望有好的科學。

從事科學研究是離不開實驗室的。在實驗室內的工作項目往往很雜,而且沒有一定的準則,初學者不知從何入手,總不能事事問人。還有,一個人即使再能幹,也無法通曉所有實驗室的細節,所以每個人把實驗做完後,寫成簡單的報告,將來別人參考起來不但方便,而且報告本身也是一份教材。若將報告編纂成輯,就可以在實驗室裡建造一個研究生、研究助理與教授間的溝通園地。

缺乏表達的訓練就是我們的病根

每個新人進入實驗室後,要學要做的東西多著吶!除了練習分析技巧、設計及進行實驗外,還得把所得的結果立即整理起來,準備將來寫論文用。其中最後一項歸納整理的功夫,可能是最難但最重要的。我在做研究生的時候,總覺得做實驗時雖然辛苦,但心情上大致是充實而愉快的,但是寫起報告來,簡直是痛苦之極。常常是苦思呆坐了一個通宵,寫了又揉掉,最後是一個字也蹦不出來。真羨慕金庸、瓊瑤的文筆,連最複雜的人際情感都能發揮得行雲流水,也許是天生少一根筋罷。

回國任教這些年後,最近猛然發現,寫文章的痛苦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專利。大部分的研究生都是一個模式,直到開始要寫畢業論文時才想鍛鍊文筆,結果是重點也抓不住,架構上顛三倒四的,心裡想要表達的,寫在紙上簡直慘不忍睹;時間來不及了,由指導教授代為操刀,再不然只好再念一年。其實科學論文的格式很死板,也不需要求辭藻華麗,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困難才對。

那麼,我們的病根在那裡?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研究所,注重的幾乎都是課本知識的灌輸,很少有機會讓每一個人獨立思考一個完整的問題,更沒有讓一個人有表現的空間。「缺乏表達的訓練」就是我們的病根!例如,一個研究生在寫論文之前,很可能連一篇正式的文章都沒寫過,第一次寫怎能不漏洞百出呢?想通這點,對於一些研究生在論文初稿中錯別字都一籮筐,也就不覺莞爾了。

但,我們總要想想辦法來矯正一下這個可悲的現象,尤其對於剛開始的新人,特別要及早嚴訓。因為做一個科學家,不僅要想、要做,還要會表達,就是要有會吹、會寫、會蓋的功夫;而這一切都可以從最簡單的實驗報告開始。因此我們大家都來個自我要求:每做完一個實驗,就要把它仔細的整理出來。那怕它只有幾行字,幾個表,幾張圖,只要有耐心把它整理得讓別人也看得懂,長久下來,功力不斷累積,不會吟詩也會吟。

當然,寫一份東西並不是交卷就算完了,指導老師是要為這份報告背書負責的,所以寫一份報告是寫了再改,改了再寫,直到成形為止。

沒有整理報告的習慣,實驗室亂成一團

接下來再談一個困擾我們實驗室很久的痼疾,相信別的實驗室也會發生,那就是實驗室經驗技術的傳承問題。通常,一個助理或研究生留在實驗室的期間平均大約是兩年,我們總希望人雖然進進出出,但實驗技術要一脈承襲下來。可是經常事與願違,每次舊人離開新人接棒,都亂成一團。

也許實驗室內諸細節太繁瑣,但是仔細推敲不難發現最明顯的癥結,還是因為大家沒有整理報告的習慣。有些數據測得並不好,如果只是往抽屜裡一堆的話,那就永埋抽屜,再也出不了頭了。其實即使是失敗的經驗,對後來的人也是很寶貴的。很遺憾,大多數人離開時行色匆匆,而新接棒的人只得從頭來過,苦的是老師,年年都要一人教一遍。過去的實驗明明記得做過,但數據找也找不到,大家都弄得疲憊不堪,造成一個很沒效率的實驗室氣氛。

怎麼辦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痛苦一點,強迫把每個人訓練成能做能寫的高手,每一個實驗都寫成清楚的報告,不但訓練自己的文筆和思考邏輯,也為實驗留下一個紀錄,對整個實驗室都有幫助。寫好的報告,我們將它收錄打印起來,每收到一定份數就裝訂成一個選輯,就好像是辦一份簡單的通訊期刊一樣,讓助理研究生學習一下「假」投稿。當然最後能弄「假」成「真」最好。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這樣的選輯,不具文獻的資格,只能提供內部參考討論用,不宜對外流傳。每寫完一份報告,只能鬆一口氣,因為這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撰寫正式論文的開始。

白書禎任教於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回到最上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