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實踐與文化的傳承者

-專訪彰化師範大學張惠博校長

 

時序是煙花三月,我和謝主任兩位彰化師範大學校友,一路直奔母校,但我們的目的不是探訪我們的母校,而是訪問傑出「嘉中人」,彰化師大的現任校長,張惠博校友。

車子一轉入進德路,我們就馬上發覺到彰化師大的改變,這條原本狹隘的小巷,增添了許多人文風味的新店面,彰化師大的正門改了造型,也顯得開闊了許多!一進校門,發覺最大的變化是白沙湖,整體的新造型營造出現代彰化師大的新面貌,我和謝主任不由得同聲感嘆,彰化師大長大了!這所大學宛如從八卦山腳下的一個鄉村小孩,成長為現代青年,並且正一步步與國際化接軌呢!

進到校長室之後,我們先向助理小姐說明來意,由於我們來早了半個小時,所以張校長還在參與一場博士生的口試。助理小姐安排我們先在會客廳中稍待。我是個坐不住的人,向謝主任致意之後,我就一個人逛校園去了,校園的改變很大,大型而現代化的新建物,大體印證了我先前的想法,彰化師大在張惠博校長的引領下,正一步步進軍世界學術大舞台。

我逛一圈回來之後,校長還沒回來,與謝主任聊了幾句,閒聊之中,我暗想,張校長身為校長卻仍這麼在意學生的口試,他對學生的用心可見一斑,我心中暗暗描繪他的形象…沒多久,校長進來了,微圓的臉,顯得和藹而親切,他不顧休息,就親切的招呼我們,直接要我們開始進行訪問,真是位體貼又親切的長者。

自己決定未來

    張校長出生於民雄,就讀民雄國小,當時的小學生一到了四年級,學校就會開始調查升學意願,進而將學生分班,不過能不能升學主要還是得取決於家境。張校長的父親在農會工作,由於有不錯的家境,得以選擇升學這條路,張校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父親從農會騎著腳踏車回到家中,他問了一句看似多餘的話:「你要不要升學?」,張校長在國小三、四年級的成績很好,原本就已知道自己一定會升學,父親這樣一問,乍聽之下,張校長先是很疑惑,覺得父親為什麼會多此一舉的這樣問他,隨即他很清楚的體認到父親是要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為這句話的答案確定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課後補習」。

當時只要到了五、六年級,從南到北都有這樣的課業加強,在學校由老師加強,每天都是國語、算數,每天都是考試,早上七點開始上課,一直要留到晚上六、七點才能放學回家。反思這種教育方式,張校長說:「那真的會讓許多人成長遲滯!」回憶起這段補習歲月,他淡淡的說:「這種教育大部份的人應該不會很喜歡,但是我還可以承受,因為我覺得那就是一種必經的歷程」,由這句話推想,張校長在小學的成績表現想必是能應付裕如的。這種教育,使張校長有更多教育上的反思,而且這段歲月的集中訓練,也多少影響了張校長如今選擇教育這條路。

 

張校長當年的嘉中初中部,只錄取十班,在雲嘉南地區一千六百多位考生中,錄取四百位精英,當時整個民雄國小有四班升學班,一班之中只有一個考得上嘉中,張校長就在這種時空背景下,進入人人稱羨的省嘉中初中部,成為嘉中人,展開了六年的嘉中生活。

通車的回憶

    進入嘉中之後,張校長開始了通車的生涯,每天一大早要搭七點零四分的火車到嘉義,因此早上六點半就得起床,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早餐,到了下午三點四十分下課。通學生不必降旗,整好隊伍就由訓導主任、訓育組劉組長、黃瑞福幹事及幾個教官帶隊到火車站,搭五點十分的火車回到民雄。

黃瑞福先生在訓導處兼辦通學生申購車票,張校長很喜愛在這段路上偶爾與他聊天,因為黃先生會在聊天之中,讓他體會一些生活的常識。通學過程給張校長的感受是花費了不少時間,但相對的也留下了許多深刻的回憶。

初中的環境對鄉下來的小孩來說,的確會有一些適應上的難度,初中的老師跟小學的老師有很大的不同,小學的老師是住在鄉裡面的,學生們很清楚他們的家就在哪裡,這種熟悉降低了畏懼,增加了許多親近的感覺;而初中的老師來自各方,無形中有一種距離感,這種衝擊震撼對一個離開鄉下到城市來就讀的小孩而言,實在是相當大!但也許就是這種震撼,才能讓一個個的初中生,迅速由小朋友階段成長為青少年吧!

初中點滴

張校長的記憶力很驚人,他回憶起初中的老師:數學科的林鳳文老師、理化科的李續元老師,對張校長在求學過程較喜愛數理不無影響;英文科的陳源泰老師是個越南華僑,回國來唸師大英語系,然後留下來擔任英文老師;地理科的曹漢民老師令張校長最難忘,曹老師能一邊上課一邊唱歌邊跳舞,以輕鬆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有這種老師讓我這個同為嘉中人的小學弟瞠目遙想,如果我能早生幾年多好!)

初一下第一次接到成績單時,所有人都驚愕不已,可能是因為初一下的課程變難了,因而很多人都考差了!當時學校有三班實驗班,辛班是現狀班;壬班則是實驗著把物理化學分開在二、三年級分別教授;癸班則是把算術代數幾何合在一起唸。張校長被分在壬班,他非常喜愛將物理化學分開這種方式,因為這樣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分別將物理、化學分開來專精,他覺得物理、化學不該合在一起,因為這兩門課程有不同的內涵,合在一起教學實在很勉強!反思現在的九年一貫課程,把更多的不同的課程整合在一起,那更是問題多多。嘉中這幾年的實驗課程,讓張校長對教育有了許多反思的機會,這應是張校長熱愛教育,且以獨特的風格治理校務的原因之一吧!

高中生涯

    進入高中之後,大家開始為了大學而準備,在當時,有一些高中生喜歡在服裝儀容上玩花樣,壓扁帽子、穿花襪或將衣服拉出來,學校當然會取締這些行為,張校長以教育工作者的立場反思,他認為這些行為固然不見得適切,但是若能以包容的角度來看,那應也是青少年階段一種個性的展現,校規的執行者在這一部份其實可以不必那麼計較,有某些學生因為不服取締而過激的抗爭,甚至影響了自己的一生,張校長覺得那反而是種遺憾!校規是可以討論的,教育者應該去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個性差異,並以欣賞的眼光以及關懷的態度,傾聽學生的心聲而非矯枉過正。

張校長繼而回憶起高中的師長,在他的眼中物理科張啟漢老師是位名師,他曾到初

中部來代課,初中時的張校長心中嘆服:「這才是老師啊!」後來,高三時期,張校長即曾到張老師家去補習;數學老師中令張校長印象最深刻的是號稱「蕭權威」的蕭煥林老師,張校長也曾到蕭老師家去補習,蕭老師的補習費完全沒規定,學生能給多少就給多少,這一點讓張校長發自內心的敬仰,而且,蕭老師教學方式很有特色,蕭老師一堂課一個半小時只教授七題,張校長說,這樣剛剛好,教太多反而不好消化。由於曾經在高中階段借重過補習的助力,張校長趁機反省一下他對補習的看法,他認為補習對學習的幫助很大,但是學習者仍然要保留自己讀書的空間,保持自己的主動學習習慣,不能完全依賴老師。補習,在某種角度而言,是老師幫你讀,借重老師的經驗。然而,讀書則是自已的事。特別是在考場上或是未來的人生職場上,我們還是要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而這種應變能力必須由自己來整合與體會,不可能完全抄襲或沿用老師傳授的內容即能得到這能力。張校長特別強調:「學習是由已知探求未知,這也才是人類追求知識的本質。」

在高中階段,面對緊張的考試時,別的學生也許會緊繃甚至從心底排斥,但張校長卻剛好相反,他不但會利用考試為自己複習,也很喜歡考試,每次月考前一個下午他會請假在家將考試範圍統整複習,將一些該背誦的科目趕上進度。提到這裡,他認為教育者應該考慮到這一點,應該給學生一些自由空間,讓學生調整進度,也許就是這樣的學習習慣,讓張校長到國外攻讀時,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此外,高三時有一位數學老師何逢時老師擔任導,這位老師來自北港高中,他曾對當年的張校長講過一些鼓勵性的話「你讀得不錯」、「你有進步」,這些話也許在別人耳中沒有什麼,但卻令張校長更加激發向學的志向。

對於整個高中階段,張校長在回憶之餘也特別提出他的理念:「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了解自己,了解他們未來可能的發展。麥克阿瑟即說:『認識自己才是真知識的基石。』所以,要在這個階段讓學生們認清自己的才具,繼而順性發展。」

教育是什麼

    張校長在本校畢業之後,考取師大物理系,畢業後曾在員林崇實高中服務十年半(1971~~1982.2),1981年留學美國取得威斯康辛大學雷和校區物理研究所,獲得科學教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職嘉義農專共同科講師,1983年轉任彰化師大物理系講師,1987再赴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進修,進修期間曾兼任奧勒岡州立大學普通科學系教學助理,2005年8月通過教育部校長遴選,接任彰化師大校長。半生奉獻於教育而無悔!

當問及張校長對教育的理念時,他闡述說:「我會選擇教育這條路有許多因素,宗教信仰是其中的一環,我是基督徒,我認為能夠培養人去認識真理,是一件不錯的事。教育的對象是人,當老師就是以合適的方式去幫助人。」

當我問及影響張校長最深的老師是哪張一位時,他提到國小三、四年級的老師。這位老師曾在三年級編班之前後,放學前,要張校長留下來,並拉著張校長的皮帶,對他說:「你是我們班最能讀書的人」,於是,幼年的張校長那時候就比較清楚的認識到,什麼是讀書,更能體認這位老師對他很關心,對他也有很高的期望,甚至,認為上課都是為他而上。國小四年級中期,這位老師要調走,老師還特地跟張校長說:「老師明天起就不來教了!」不過,這位老師因家住嘉義市中正路,後來在嘉中六年期間,張校長還會利用時間經常跑到這位老師的家中去向老師問好,這種師生情誼也就一直持續著!張校長特別提及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不一定是來自專業,有很多地方必須還有情感方

面的影響。專業領域的知識,倘能結合情感、態度與關懷的教育,將更完全。相信,這位老師對於張校長在教育這條路的服侍必然有極深切的影響!

給學弟妹的建議

    訪談進行了二個多小時,我們在結束訪談之前,希望張校長能對在校的學弟妹們提供一些學習上的建議,張校長為我們提供了以下幾點:

1.預先做作業

    張校長認為高中生要能主動學習,先認清自己的需要,然後主動學習,他更提出「預習」這項重要的具體建議。所謂預習並非空泛的口號,是要能預先做作業,張校長在外國求學期間,他覺得美國人的學習方式很值得參考,外國教授會把一週進度預先公佈,讓學生能夠事先準備,上課時,教授們往往要你直接提出預習此一範圍之後的「三大論點」。如果你沒有預習,如何提得出來?這種事先預習的方式,讓學習者能在還未上課之前就能具備一些基礎,甚至在預做作業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這是在指點我迷津」的感觸!有許多人忽略這一點,學習起來難免被動吃力,所以這一點實在很值得高中生學習參考。

2.廣泛閱讀

張校長認為「為考試而考試」不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習者應該伸出觸角,廣泛閱讀,而且要各領域都能儘量去接觸。

以英文學習而言,閱讀英文報紙和雜誌會比閱讀課本實際而有用,因為有許多場合,必須由學習者去統整所知加以應對,張校長以從前的托福考試為例,托福考試的閱讀測驗是沒有範圍的,而且在聽寫的要求下,你如果不曾廣泛接觸過各種領域的常識,會難以應對,相反的,如果有廣泛閱讀的基礎,那只需要抓緊關鍵字就能應付裕如。

其實在這次的訪談中,張校長旁徵博引,他的知識領域不完全局限在物理科學,他親身印證學習是廣泛而無界的,並以身教帶領我們去追尋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必需追尋的「真理」。

3.珍惜師生互動

    張校長特別強調這一點,他對真理或是大學的看法是:「所謂大學是一群對知識有熱情的師生,一起追求知識、應用知識。」他回憶他自己在高中階段,如果有老師在課堂是談論一些跟課本不直接有關的內容,甚或是開玩笑也好,他往往能夠深刻記憶並且從中體會學習。有些受專業訓練影響的老師,往往覺得一位老師不宜在課堂上談太多這些無關課程的內容,但張校長認為適宜的師生互動,往往能營造出更有利的學習氣氛,這種互動及身教影響才能讓學習更深化。(謝漢星主任、蔡明展老師專訪,蔡明展老師執筆)

 

張惠博校友小檔案

學歷

1991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哲學博士(科學教育)

1981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雷和校區物理研究所科學教學碩士

197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理學士

1967 嘉義中學畢業(第三屆傑出校友)

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理學院院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副教授

專科、大學講師

中學教師

現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2005年攝於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

全世界著名的拱橋前